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这么宝贵的财富,我们应一改以往对待错误像“敌人”一样的态度,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一、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简单地实施计划与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生成性,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要把课堂中的意外变为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回答错了是很常见的,但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如何处理,可以充分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机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教师要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错误”。
(一)宽容错误——把微笑献给孩子
面对错误,教师通常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地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处置不当还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越,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案例一中,当学生说“敬佩白骨精”时,如果教师不急着将学生一棍子打死,能引导学生,想一想白骨精一次又一次不泄气地是在干些什么,学生就会明白,想尽办法做坏事的人是不能敬佩的。一个文明社会的存在,离不开正确价值的支撑。学生就不会带着困惑“红着脸坐下”,而是带着醒悟“微笑着坐下”。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缩小错误——把自信还给学生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足为怪的,面对这些错误,如果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相反,教师若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就可让智慧成分喷薄而出。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教例:
(课始,教师依次出示了几个生字:“口”“耳”“目”“羊”“鸟”……)
师:其中有没有不用老师教你们就已经认识的字。
生:(老师话音未落,一位小男孩站起来)老师,第五个我认识,“一匹马”的“马”。(课堂上发出一阵笑声,小男孩似乎有所察觉,红着脸低着头。)
师:(在“鸟”字下面写了个“马”字,并朝小男孩微笑着)看来“鸟”和“马”这两个字你都有点认识。(小男孩抬起头,奇怪地望着老师)。
师:老师猜想你把“鸟”认成了“马”字,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诉大家吗?
生:(点点头,轻声轻气)这两个字长得太像了,它们都有“竖折折钩”和“一横”。
师;你说得多好啊!把“鸟”与“马”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告诉了大家。现在请你再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你一定会发现它们还有不同之处呢!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这两个字,好吗?
(小男孩自信地走上了讲台)
由以上教师处理学生“错误”的方式、过程和效果可以看出,当学生出现指“鸟”为“马”的错误时,教师没有以批评斥责待之,没有以告之结果了之,而是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从错误中敏锐地捕捉合理的因素,“缩小”错误,化“错”为“对”,激活课堂,点石成金。
(三)放大错误——把成功带给学生
“正确”是从“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有位教师教学《林海》一文,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马上抓住这一细节,增设了教学环节。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秦岭和兴安岭是什么样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
生:(齐答)大不一样。
当教师预设的环节与学生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教师可以舍弃不用。因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意见,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案例中的教师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即时增补教学环节,“放大”错误,拓宽、深化了教学目标,使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应看作坏事,而应看作一笔巨大的财富。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这一“财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二、正视教师的“错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批判精神,让小学生敢于站起来向“权威者”说“不”,敢于向成人说“错”,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他们已经不再盲从,不再听命于人。同样,教师也不再是“统治者”,不再是“权威者”,教师也应该能听取来自不同心灵、不同个性的声音。“常在讲台教,哪有不失手?”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一旦出现失误,教师要冷静下来,借助自己的灵感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
(一)捕捉“失误”
教师面对自己的失误,有时不知所措,有时被所谓的“师道尊严”所困,采用掩饰或回避的方式,结果会适得其反。其实,是否能妥善处理失误,恰恰是检验教师素质的大好机会。
案例二中,教师由于课前准备工作没有到位,将“篮球”写成“蓝球”,如果该教师此时面对自身的失误,及时纠错,并抓住契机发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就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如果教师改正以后能谦虚地向学生请教:“谁能想办法帮助老师区分这两个字?”这一问,无疑会点亮学生创新的火花,相信学生一定会想到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学生说出区分方法后,教师再话锋一转,问道:“那你们知道篮球这一运动是怎么来的吗?”然后教师模仿着说书人的样子娓娓道来:“古时候,人们把一个篮子挂在高处,往里面投球。球投进以后,又得爬到高处,把球取下来再投。有人嫌麻烦,便把篮子下面掏空,这样,便不用再爬高取球了。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投球所用的篮儿成了今天的样子。”学生在帮助老师,听老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巩固了生字,这远比教师提供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二)设置“陷阱”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也应善于恰当地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
三、利用教材的“缺陷”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与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向教材挑战,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挑战教材,就是指既要用欣赏的目光发现文本的语言美、形式美、内涵美,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文本的“缺陷”,学生批判教材,从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牢固树立“错误是资源”的意识,正确地对待错误,抓住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我们要让“错误”美丽起来。最终,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语文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