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发布时间:2013-12-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惠苹

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从词源上来说,与中国“文”的概念类似。《说文解字叙》称:“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曰文。”简单地说,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如今,教师们习惯于把课文称为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是最初的、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前将教学内容明晰化的过程。教材解读是否精准与目标的制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试想连文本都不能准确地进行解读,如何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解读文本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最为基本的基本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本解读呢?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这不同于数理化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语文是在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基础上,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揭示出更深刻的所知。其解读不像数理化公式一样,是全世界公认的。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用独特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确实,他说的文本解读现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怎样才能获得有效解读文本的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进行深厚的语言积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具备了其他学科所无法涵容的道德、艺术、审美、情感等因素。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应如徐家良老师所说,多读书,尤其多读文学作品。只有博览群书,教师才能有良好的语言素养,掌握比较宽厚的语文学科知识,才能准确解读文本,在教学时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精彩的生成,引导学生 “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二、拥有大气的视野。
唐懋龙老师给我们讲小学习作教学时,就对作文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把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一一列出,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教师钻研教材要有宏观精神,不能只着眼于一课,一单元,一册书,还要能对整套教材有总体把握,这样教学时才能胸有沟壑,体现教材的序列性,使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
三、认真关注学情。
丁炜教授说了一个《青蛙和鱼》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分析学情有多重要,该如何分析。我们应该从学生阅读体验的角度去选择合适的解读,了解到学生可能读到哪一层面,“孩子们想知道什么”“孩子们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的”“依孩子们的水平能知道什么”,哪些地方可能是阅读的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使我们建构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为例,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他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文章共有5个自然段,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有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阅读和说话训练,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好教材。三年级的一般学生能轻松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这是学生已有的解读水准。但他们难以解决的是,如何将课文语言内化重组,变为自己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这也就成为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的起点。可见,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才会有更准确的定位。
在培训中,徐家良老师引导我们学习了叶老的《语文教学二十韵》,并通过合作磨课,使我们逐步领悟了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  
一、抓住文本的“文眼”。
“文眼”是艺术作品构思的凝聚点,解读文本,就要抓住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有的“文眼”在题目中,也称“题眼”。这样的标题已经表明了文章的内容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自豪”就是题眼。抓住了文章的“题眼”,能较快地进入文本内容的学习。有的“文眼”是文章中的关键性的词、句,它们是文章中心或主旨的体现,如《爱如茉莉》中的“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睡眼朦胧”“清醒含笑”等词。“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从抓住关键句中的关键词的角度解读文本,对学习文本会有积极的作用。
二、了解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
  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比如背景知识等去解读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心思?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的?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当时的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作家的使命是振奋人心,于是作者去写小兴安岭的森林的美,一个时间段表现不出美就写森林的四季。要读此文就要理解老舍的心思,字面表达的景色要看到,字面背后的生命活力也必须读出来。如果解读这篇文本时不了解其背景,就没法把握住作者的思路,理解起来就可能有偏差。
三、体会文本的表达方式。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学一篇课文,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一句话,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惟有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解读教材,就要留心教材中典型的表达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骆驼情感变化的过程,感受自豪之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从而实现在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