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快的音乐又响起了,紧张的一天又过去了。我还埋首在一堆作业中,耳边想起了数学老师赵老师惊喜的声音:“恽老师,马文娟跟你说再见呢?”我心里一震,怀疑地抬起头,“谁?”赵老师冲我一笑:“马文娟!”我瞪大了眼睛:“真的!”赵老师冲我点点头。“我怎么没有听到?”“她说话的声音太低了。”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笑了,又刷刷地批起作业,只觉得手中的笔在飞舞。
马文娟,瘦瘦的个儿,黝黑的皮肤,轮廓分明的脸上看不出一个三年级孩子该有的天真。这是我第一天认识她时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孩子的淡漠越来越超出我的想象。上课时,她总是像一只受伤的小鸟一样,躲在“角落里”不肯出来。课后,孩子们在快活地活动时,她总是安静地缩在她的空间里,从不与同学说一句话。每次放学时,孩子们都开开心心地回家了,可一抬头总看见她低着头,握着笔,呆呆地看着作业本。走过去一看,她会因为一个字不会写就傻傻地坐上半小时,从不肯问一下老师和同学。每次的家庭作业要么不完成,要么瞎做一通,根本看不懂老师的要求。为此,我请了家长,可她的爸爸总是充满歉意地笑笑,说:“我们是从东庄转过来的,孩子的基础差,再说我们家长都不认识字,实在是没办法?”望着家长的无可奈何,我的一抹希望破灭了。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班上的一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马文娟好几天没吃午饭了?”我心里一咯噔:怎么可能,她不是回家吃饭吗?那个孩子告诉我:“她是回族人,不在学校吃饭,她也不回家吃饭,家长也不送来。”我为自己的粗心自责,同时又有一点心疼孩子,更埋怨家长对孩子的不关心。我急急来到马文娟的身边,问:“你吃饭没?”她盯着桌子,缓慢地摇了一下头。“为什么?”任凭我怎样问,她始终不说一个字。我马上打电话叫来了她的家长。可家长说家里很忙,没时间给孩子送饭,让他们带干粮来他们也不吃。没办法,孩子已经习惯了。我说:“不行,孩子正在长身体,再说马文娟这样瘦弱,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营养,你只管给孩子带,她不吃,由我监督。”以后,每天午饭后我总询问她,
慢慢地,她抬起头来看我了,茫然的眼睛也有了一些生气。可是,学习还是一团糟,每天放学总有作业没完成,每次默写总是错的比对的多。家长每次来接她总因为等得心急不免责备她几句。我劝诫家长对孩子要有耐心,可她爸爸说:“我们回族的女孩子只要读到小学毕业就行了,她实在不行的话,明年就不让她读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样瘦小的孩子不读书能干什么。我再看看孩子,发现她的眼里竟掠过一丝悲伤。我不免心疼起这孩子。第二天,我来到了她的身边,摸着她的头,和蔼地问:“你想读书吗?”她缓慢地抬起头,朝着我肯定地点了点头。“想读书,就必须用行动向你的爸爸证明自己,让他打消这个年头。”她又一次点了点头。
日子在我的期待和她的努力中静静地流淌,忽然某一天,我发现她的家庭作业完全按我的要求做了,她终于学会听讲了。我欣喜地走过去对她说:“你真棒!能听懂老师的话了。”又有一天,我发现她课堂作业按时完成了,我冲她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更有一天,我发现她第三单元测试竟得了60.5分。我马上停下手里的话,对全班同学说:“老师想表扬一位学生,她就是马文娟,近期,她学习非常努力,这次测试竟考及格了,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这次,她抬起了头,用兴奋和感激的眼神看了我一眼。……
时间在她一天天的进步和我一天天的欣喜中悄然离去,今天她竟走到我身边跟我说“再见”,虽然声音低得我都没听清楚,但她终于战胜了自己,开口说话了,这带给我的震撼让我觉得原来幸福这么简单。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教室,等待着她的到来。当她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时,我朝她甜甜地微笑:“马文娟,你早哇!昨天你跟我说再见,我没跟你打招呼,真对不起,老师今天希望听到你清脆的声音,好吗?”她第一次朝我笑了笑,虽然那笑容有些僵硬,但在我眼里却是那么灿烂。放学时,我又埋首于作业,“老师,再见!”脆生生的童音地在我耳边响起,我马上抬起头:“再见!”并朝她挥了挥手。这次,她朝我甜甜地一笑,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望着她渐渐消失的背影,我忽然感觉到:阳光下的植物确实生意盎然,而阴暗处的绿色也是那样惹人怜爱!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我们爱孩子,就要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殷切的期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取到向上的动力,到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发亮的金子。
只要我们学会用爱等待,一定也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收获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