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朗诵与背诵
发布时间:2013-11-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云娟

朗诵与背诵  

  一、朗诵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         

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可是,看,仍有一定局限,除去一目十行的粗读不说,就是细读,也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看文字剧本收益更大,道理是一样的。朗诵,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同时,更须要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字作品的语词涵义和精神实质。这样,对体味作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体味中所得到的也就更多了。通过朗诵,自会发觉“对味儿”或“ 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诉诸声音之后,声音出口时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更加直观,因此,由于我们朗读者的再创作,听者可以比自己去看文字作品体味更深,他的判断、品评也就会更为切实。这样看来,就使我们认识到: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着朗诵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      二、朗诵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为有声语言运用与追求奠定了基础,为用有声语言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依据。朗读者如果不能把内心的依据通过有声语言体现出来,传达给听众,就说明他不具备一定的语言表现力。朗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表现力,才可能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因此,朗诵就应该包含着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诸如层次感、主次感、对比感、形象性、逻辑性、丰富性;都要体现在有声语言中。         

由于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那准确的词语慨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总是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而用有声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的愿望又迫使我们不能不合理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文字写作,或者对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学习运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就招之即来,妙手偶得。这一切是仅仅通过分析、讲解文字作品所不易得到的,也是只靠眼看手写所不易达到的。        

 随着表现力的提高,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当会逐步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语言表现力的提高,完全可以使“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和“七步为诗,出口成章”的阶段尽快到来,到那时,更高水平的朗读也便会出现了。这样,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的语言表现力便纵横驰骋,无往而不适了。这是从不涉足朗读领域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三、朗诵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文字语言有感染人的力量,“爱不释手” “掩卷遐思”都是被感染的表现。可是,当把文字作品变为有声语言的时候,那感人的力量更强烈。朗读,应该比作品本身给人的东西更多。朗诵是一种再创作,因为在朗读语言里饱含着、浓缩着朗读者的深刻体味、独特感受、熟练技巧、音声魅力。高水平的朗读会使文字作品的作者惊喜:我写的东西里还有如此深刻的意味哪?!当然也就会使听者动容:比我自己看作品可好多啦!所以列夫.托尔斯泰说: “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志。”作为语言艺术的一个品种的朗读,当然不能例外。         

优秀的文字作品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更能增添人们的前进的勇气和希望。大量的白话文,字面上的较易理解,但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又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就能溢于言表,使入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四、朗诵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朗诵者进行朗诵,听者听别人朗诵,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我们的朗诵也一定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励人们蓬勃向上、奋发有为;人们将在朗读中获得日常生活中不易得到的那样集中、明确、生动的高尚精神享受,使思想更加纯净、生活更加充实,使那些旧的污垢、那些低级趣味显得更加卑微,无处藏身。       这一切,在朗读中,伴随着声音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纯真的心灵,也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不论是听别人朗诵,还是自己朗诵,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这不但包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变能力,从有声语言推及文字语言的判断能力,还包括着深广的学识、熟练的技巧,更包括着语言的感受力和对语言完美的鉴赏力。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素养和造诣,即使听到好的朗读,尽管旁人在那里拍案叫绝,自己也只是茫然,又怎能领会有声语言的精妙!没有这种素养和造诣,尽管朗读时全力倾注,字字认真,也表达不出原作的精髓,文字作品中那些画龙点睛、一唱三叹的妙言警句就会黯然失色,朗读的作用也便付诸东流了。因此我们说,听者和朗读者的造诣越深,才越能体会到和体现出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今天,广插、电视、戏剧、电影、朗诵等日益普及,并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就不会从中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或者只取其末节,或者只感其皮毛,甚或会反其主旨,接受某些消极的东西。如果在朗读中加深了语言艺术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提高了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鉴赏力,力求达到高尚的精神享受的境界,那所得就全然不同了,不但可以明其是非、辨其真假,而且修身养性,其乐无穷。这样看来,重视朗读,学习朗读,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背诵的好处  

1、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博闻强记,并非他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他坚持每天做“记忆力体操”的结果。他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对经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知识,就象做仓库,才使他如此博学多闻,写出了像《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不朽著作。由此可见,重复的刺激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劝君不妨一试,肯定有所裨益。  

  实践证明,人的记忆力也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增强。懒于记忆,从不背诵的人,记忆力不可能优良。    

2、善于背诵才能记忆惊人    

     背诵可以使我们精确又牢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何以见得?让我们举例来说。    

     试想工程师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要现去查书找最基本的公式;教师在教学生背古诗时忘了原句要去翻课本,这种局面会有多么尴尬,有时甚至会误大事。这都说明对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必须要牢牢记住,达到能熟练背诵,可以脱口而出的程度。否则知识再多,到关键时刻提取不出也是枉然。董必武在一封信中教导他的女儿说:“语言每课至少读十遍,有些课文要背诵。”古往今来许多伟大和知识渊博的人,大多与他们善于背诵记忆力惊人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都精通许多种外语,马克思能背诵许多歌德和海涅的诗歌,并在谈话中经常引用它们的诗句,增加了谈话内容的精辟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如果他不善背诵,这是决不可能做到的。善于、勤与背诵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库存日益丰厚。我国古代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六、背诵分为“机械背诵”与“理解背诵”两种    

机械背诵是指在并不理解记忆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靠单纯反复去背诵的方法。它虽然不太理想,但也有它的用处。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经历少,知识少,不可能理解很多和很深的知识。这种背诵有利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因为儿童虽然理解力较差,但它们的机械记忆力很强。虽然他们尚不理解材料的意义,但却能很容易地把它背下来。我国许多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至今能流利的背出“三字经”、“百家姓”的全文。这些都是他们在很小时候背会的,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懂得其中的含义。幼年的机械背诵,记忆是牢固的,这对他们后来的学习有很大好处。稍事年长,理解力增强了,记忆便更加巩固了。    

通常情况下,机械背诵和理解背诵是联合运用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正确方法是要根据背诵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和记忆材料的性质、特点,确定以哪种背诵方法为主。一般情况下,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机械背诵的长处,并且把朗读、应用和试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背诵记忆的优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