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看看这种“盲流”
发布时间:2013-10-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娜

看看这种“盲流”

——读《盲流》有感

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农民如何变得儿女成群?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庭如何走遍大半个中国,带回来十几万的巨款?

一对身无分文、背井离乡的夫妻如何拒绝乞讨,坚持自力更生的理想?

《盲流》的主人公孙国民是安徽著名"要饭村"的村民,由于没有生育能力,在村里备受嘲弄。为了洗刷耻辱,孙国民让妻子装怀孕,自己费尽周折去买孩子,竟意外在医院里发现一个弃婴。

孩子被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管计划生育的干部也多次上门要求他们做节育手术。面对厄运和压力,孙国民毅然带着家人背井离乡,踏上了盲流之路。一路上被偷、被抢、被抓、被查暂住证、被"三清"、被遣送、被强迫乞讨……即使在艰难的流浪生涯中,他还是坚持收养了几个孤儿。通过吹唢呐街头卖艺,他奇迹般地赚够了回家的钱,像英雄一般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回到了村。

孙国民一次次对妻子说: "太阳从不耽误出来,天上能下雨,地上长庄稼,人吃粮食就可以活着,所以,上天就是让人活着,给人活路,除非你自己不想好好活。"

十年后,孙国民夫妇回到家乡,让人刮目相看…

这是一个一气呵成的故事,主人公的每一次历险都让人提心吊胆,每一次化险为夷,都让人忍不住替他们感谢上苍的仁慈,并迫切想知道这对盲流夫妇该如何继续他们多舛的旅程,如何实现他们“好好过日子”的理想。这对善良的夫妇并不嫌弃女婴的缺陷,将孩子视为己出,给她取名叫栩栩。为了给孩子孩子治病,花掉了另一大笔积蓄。待孩子稍有好转,一家人便离开了昂贵的医院,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当时丈夫身上原本剩下1500元人民币,打算用它来创业。但在火车站天桥下露宿那一夜被一个扒手全部偷去了。一家人陷入了绝望…… 当地的要饭团伙看中了他们一家,因为他们全部衣衫褴褛,而且又带了个孩子,可以帮他们赚钱。但要强的夫妇并没有在他们的威逼利诱下妥协,他们扒了当晚的火车,离开了那个城市,开始了他们的盲流生涯……他们靠拣垃圾、卖废品为生,他们曾经连续一个礼拜吃路边地里的生莴苣,也过过2天没饭吃的日子。每到一个地方都待不长久,因为一被当地的警察发现,就要将他们遣送,因为他们是黑下来的盲流。有些地放还有拣废品和要饭的团伙,如果不加入他们,给他们分成,就要挨打。他们一家就这样过着逃亡一般的日子。

孙国民为了生存,什么都干,只有一条,就是不能讨饭。这是这个生活底线也是道德底线的坚持,使主人公几乎成了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如同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余华《活着》中的福贵。这种崇高和感动让我们无地自容。农民是和你我一样的凡人,他们有凡人的一切。他们有道德的闪光也有阴暗面,有卑下猥琐也有正大光明,有受辱后的隐忍也有挺起胸膛的自豪,有欢乐也有苦痛,有义气也有小气,有可敬处也有可恨处,有很人性的时候也有很不人性的时候。

如何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用他们善良和正直的心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和生存的意义。这对夫妇生活在一个“要饭村”,那里的村民每逢农闲的时节就会去外地要饭讨生活。书中的丈夫是村里极少数读书人之一,又有吹唢呐的一技之长,所以在村里是比较受人尊敬的。他们也遇到过很多好心人,要饭的一对兄弟—大柱和二柱帮他们找回了走丢的栩栩,从此便跟着他们夫妇流浪,跟他们一起拣废品。废品收购站的陈老板收留了他们一行5人,给他们住的地方,给了他们固定卖废品的地方,还帮他们做烤山芋的炉子,让他们能出去多赚点钱。卖卤水鸭的张老板,同样给他们住处和工作。警察局的好心警察们,给他们一家捐了2000元人民币。好心的女记者帮栩栩付了医药费,还塞给他们2000元。热心的管理员大叔,让孩子们进去“游乐园”玩。惯偷阿东在他们2天没吃东西后“买”东西给他们吃,还在他们被要饭帮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正是这些好心的人,支持着他们一直走下去。

丈夫的自强不息深深让我敬佩,他总能在一家人绝望的时候给他们希望,危机关头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是一家人的精神支柱。妻子是个很朴素的人,跟着丈夫一起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却从来没抱怨过。而且她很有骨气,她跟丈夫说:“不管怎么苦,我们也不能要饭。”最后,她真的做到了。

拿起书后我就放不下,一直读到半夜才将它读完。整个故事真的让我很震撼,这一家人让我对“盲流”另眼相看。这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是我不曾了解的,看着他们的艰辛、他们的不辛和幸运,都深深的牵动了我的心,让我为他们流泪、开心。不想说一些读后感惯用的空话,但我赶保证的是,如果再听到有人拿“盲流”两个字来开玩笑的话,我会跟他们讲一讲这对夫妇的故事。

在这场洪流中,我们给予了那些试图改变命运的底层人民太多的歧视,甚至是蔑视,甚至是视而不见。

见惯了南方的河流的人,对河流的印象就是滋润,而淮河则不是这样的感觉,看到淮河你能想到的词就是苦难和悲壮。那个蔑视一切强权甚至蔑视天地的人曾经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

我们的肉体固定地生活在一个城市里,精神却居无定所。无所适从。当我们的肉体消失之后,我们的精神又不知道会在哪里盲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