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童真
今年开学第一天吃过午饭,一年级班主任到教导处办学籍,我来到一(2)班教室,发现部分小朋友趴在桌上睡觉了(幼儿园十二点过了就午睡了),部分精力旺盛的小朋友在吵吵嚷嚷的,一副兴奋劲。我一进教室,小孩子一见到我,盯着我看了会又继续吵开了,完全不当一回事,这也难怪,刚进小学的孩子懂个啥?我在讲台前一站,看看副班主任还没到,就故意逗孩子玩。我清了一下嗓子:“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想不想和我交个朋友?”大多数孩子都摇摇头,这时有一个男孩子的声音:“你是杨老师?”我很奇怪:“你怎么知道的?”他站起来,慢悠悠地说:“今天我看见你在上面讲话的,那个大姐姐说请杨老师讲话,你就讲的,还发了奖状。”我惊讶他的专心和细致,忙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缪少龙,我的姐姐和哥哥都在这个学校读书。”我更加奇怪了:今年的招生严格按照四证,特别是计划生育证,像他这样有三个孩子的不是严重违反政策了,他是怎样混进来的?我忙问:“你的姐姐、哥哥叫什么名字?”他一说出来,我松了口气,是表姐或表哥,不同的姓。我表扬了他,其他孩子马上附和:“你是杨老师,我们都知道的。”我继续表演:“现在小朋友都知道我是谁了,可我都不认识你们是谁,我要来认一认。看谁坐得最端正,遵守纪律,让我第一个就认识他了。”小朋友一下子来了精神,挺直腰板,眼睛瞪得大大的,都想第一个被我认识。我拿起座位表,一看名字太熟悉了,一暑假为了招生的事名字都滚瓜烂熟了。我一个个报过去,有的说到,有的说嗨,有的还朝我挥挥手,吐吐舌头,一副调皮蛋的样子。正说着副班主任来了,我问她要了几个“大拇指”,端端正正贴在几个孩子的额头上,他们神气得不得了……
下午放学时,我在门卫处巡视,一个孩子从我身边跑过去,亲昵地打了我一下,喊了我一声“杨老师”,还没等我看清是谁就一溜烟跑开了。我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我知道他是一(2)班的学生,多活泼可爱啊!我继续巡视,眼前不由得浮现出去年另一群孩子:
一次,我看到地上有几张纸,我一边捡一边叫身边的一位一年级小朋友帮着一起捡。他愉快地和我把纸捡干净了,我表扬了他几句,他蹦跳着跑开了,还没跑出几步,他仿佛想起了什么,马上回过来一脸认真地问:“杨老师,有加分吗?”我当时一怔,才上了几天学的人,做事就要报酬了,太功利了吧。我趁机教育了他一番,并告诉他的班主任要好好引导。类似的事情还有好几件。
同样是一年级,两个班级完全不同,一个充满童真可爱,一个早熟世故。老师或家长会有时以孩子世故而津津乐道,熟不知这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造成性格的扭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人们常说: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什么样的孩子。有时启蒙老师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会用一些激励的手段,小孩子模仿能力极强,不经意间大人的行为已经在心中种下了影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性格等,寻找恰当的路径,防止过激和偏激的早熟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教师和家长要沟通,统一教育方向,把握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外向的孩子往往说得多干得少,要提醒其言行一致,不要轻易许诺,许诺就要兑现;内向的孩子往往缺乏和别人的有效沟通,要提醒其多和同学接触,不要自视清高或者孤僻不合群。注意孩子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鼓励其发展,正确认识自我。
心理早熟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还给孩子自由,还给孩子微笑,还给孩子最宝贵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