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重视概括,提升能力-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10-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建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概括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阶段的诸多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抽象的概括能力,通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概括的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概括  理解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以开发学生语言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语言理解方面,无论听或者读,学生都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具有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在与人交流或阅读过程中能基本听懂或读懂,并理解重点内容。第二,在语言表达方面,无论说或者写,学生都应具备运用汉语传递信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在表达过程中能做到条理清晰,文从字顺。而所谓的概括能力是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这种概括能力恰恰是语文综合素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包含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性

(一)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文本是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因此句子是词语和段落之间的桥梁。学生若能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把握并概括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就能更加有效地提取每个段落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更加深刻地感悟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学生对于文本概括的必要条件就是掌握基本句式,并且能运用基本句式简洁地表达句子或段落的主要意思,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理清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表达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为他们今后的说话和写话打下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文本概括是一个语言“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每个学生对于这个过程的感知、理解和表达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语言输入过程中需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运用已有的经验或产生的情感对文本语言进行转化,这是一个迁移、替换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对文本进行概括时势必会运用不同的句式、技巧来进行信息加工,简化语言,阐明重点。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形式也会逐渐丰富起来,不在拘泥于单一的表达形式。

二、低年级学生概括能力的体现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概括能力首先体现为长句的概括能力。

(一)准确理解词意是基础

 学生只有正确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整句句子的意思,这是归纳概括句子主要内容的前提条件。

(二)掌握基本句式是关键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句式,初步感受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性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并能较为准确地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句子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段意概括是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重点,逐步由概括“一句话”到“几句话”的意思,并且不断向概括“节意”扩展,这是学生概括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三、低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理解概括的特性

对于文本的概括既要做到简明扼要,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低年级学生在初试概括时,往往难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问题,导致概括内容过于细致具体,表达冗长繁杂,更有甚者会照书读。另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概括时太过于简单,忽视了文本中的部分重要内容,概括不全面、不完整。

(二)无法筛选和提取有效信息

当学生面对较长的句子时,他们对于句中的修饰性词语和关键性词语无法进行准确地筛选和提取,由此导致学生在概括句子时无法把握重点内容,偏离中心。

(三)不能很好地语言转换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相对较弱,即使他们能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在简洁地输出过程中,通常要使用自己的语言,这对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学生往往一边思考一边概括,导致前言不搭后语,概括时语言缺少逻辑性和完整性,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培养低年级学生概括能力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句式法

基本句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基本句式的熟悉和掌握提升学生句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低年级的课文生动有趣,但有一些句子比较长,靠学生自己读懂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这句话讲了谁?在哪里?干什么?”以此来让学生重读句子,分步回答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句子的主要内容,最后再让学生连起来说完整以达到概括句子主要内容的目的。例如,课文《狐假虎威》一课的第八自然段出现了一句长句:“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由于二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句式,因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句子边思考:文中讲了谁?他们的表现怎么样?学生在朗读句子后回答:“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都很纳闷。”这当然没错,但概括地不够简洁,学生抓不准句子所要表达的野兽们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我发现学生对于“纳闷”一词并未理解透彻,于是在重点引导学生换词理解“纳闷”的基础上,我追问道:“能再简单点说说野兽们的表现吗?”这时,学生就明白了:“野兽很纳闷。”继而,在接下去的句子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读读句子,说说野兽们接下来又怎么样了。学生已经能自主地概括出“野兽们撒腿就跑”。这种概括方法简单实用,特别适合刚刚接触句子的小学地年段学生。

(二)借助插图法

借助插图法是指教师通过文本内外相关图片呈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对文本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的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概括水平。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仔细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插图的设计并非随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有较强的条理性,往往一幅或几幅插图就能串成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让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画面,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画面内容,再将这些语言组织起来,就完成了概括大意的训练,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对于插图的关注,也有助于他们看图写话能力的提高。例如:《四季》一课中的插图呈现了一年四季的季节特征,以及代表事物。这样的插图很大程度上提示了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在让学生诵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课文依次讲了什么。学生通过插图很快就能叙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帮助他们把握重点内容,不偏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串联板书法

串联板书法师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把我文本中的关键性词语,并通过串联关键性词语来概括句子表达意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通常适用于较长的文本内容概括。例如:在《大禹治水》一课中,由于故事情节比较长,学生在概括大意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表达逻辑性不强,思维比较混乱,出现越将越啰嗦的现象。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述,并帮助学生整理并板书关键性词语“无家可归—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制服洪水”,以此为支架,让学生简要地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脉络,使他们的概括和表达更具条理性和完整性。

(四)补充课题法

补充课题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对于课题事件或人物的补充对课文内容进行完整概括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课题能体现课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的人物品质,这对于整体文本概念模糊、把握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至少为学生提示了关键内容,帮助学生在概括时不偏离重点。例如《比尾巴》一课,可以让学生把课题补充完整,说说:“谁和谁比尾巴?比尾巴的结果怎样?”;《要好好学字》一课,可以让学生说说“这句话谁对谁说的?结果怎么样?”;《青蛙看海》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青蛙为什么要去看海?看海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最后看到大海了吗?”;又如《有趣的发现》一课,可以问问学生“谁有了有趣的发现?他是怎么发现的?发现的结果是什么?”等。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进教师容易驾驭,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在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效率。

(五)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的注意点

(一)循序渐进,避免揠苗助长

教师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要循序渐进,指导学生从长句概括发展到几句话的概括,最后才是段落大意的概括。如果一开始的训练难度太大,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产生打击。

(二)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方式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单元统整后,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从低年级起来本来就是一个逐步渗透的过程,所以教师不必一味地追求学生务必掌握某种概括的方法,只要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到课题或者插图等就是一种成功的引导了。

(三)鼓励为主,引导学生表达

在训练学生概括时,教师不要过度强调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是让学生自由描述,随后,教师对其逐一点评,引导学生知道自己遗漏了哪一块的主要内容,再进行自我修正。当然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要在尊重学生思路的基础上,加以鼓励和引导,而不是让他直接换一个思路或根据老师的思路来进行概括。

总之,对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指望着学生一到中高年级就能通过概括段落大意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不现实。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功课做在前面,从低年级开始,通过各种符合地年段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规律的方法,降低难度渗透一句话甚至几句话的概括,长此以往,能使学生对于文本主要内容的概念逐渐清晰,也能逐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使他们进入中高年级后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更加游刃有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