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体系,感悟人生哲理。小学阅读同时也是学生今后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教学都是来源于教材的课内阅读内容,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阅读,由此才能让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丰富小学生的阅读范围以及阅读内容。本文从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内阅读中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的有效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基本;阅读方法;教学策略
小学生的各方面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方式都还尚未成熟,需要小学教师的积极引导,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角色,需要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综合素养。基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以及阅历较少的发展特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学生无法理解阅读内容深意、不能联系上下文的现象,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小学生在阅读时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内阅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阅读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只有在课内阅读中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对课内阅读内容的讲解,在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方法。
一、确定阅读目标,为阅读方法打好基础
阅读目标的明确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以及阅读方向,让学生理解自己所读内容和所读目的,进而提高课内阅读的有效性[1]。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较为不成熟,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明确阅读目标,了解自己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到什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课文阅读的都不以为然,部分学生将阅读课文作为学习任务来看待,导致学生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盲目阅读的状况,具体表现在阅读只为“看热闹”、盲目跟随教师缺少对阅读内容的思考等现象,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不利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发掘阅读目标,让学生对课内阅读的学习有清晰的认知,为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打下良好基础[2]。
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观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晰本篇课文的阅读目的。首先,让学生理解《观潮》这一题目的意义,即观看钱塘江大潮,因此第一个目标就是了解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内容。其次,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分析《观潮》一文在描写钱塘江大潮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最后,结合单元主题,让学生掌握作者写作的目的,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
二、熟悉阅读步骤,为阅读内容全面分析
要想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内阅读方法,教师要让学生熟悉正确的阅读步骤,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对课内阅读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3]。小学生在课内阅读上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初读、精读、悟读以及熟读,通过这四个步骤进行阅读,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每个步骤的阅读目的以及要求都是不同的,学生在初次对课文进行阅读时,应先掌握文章的大致结构以及含义,能够做到流畅的阅读,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在精读时,学生要掌握文章的内部结构,找出承上启下的、有深刻意义的精美段落或者语句,理解句式之间的连接结构[4]。在小学生对课内阅读内容进行悟读时,要求学生体会文章中所传达的内在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最后一步熟读是指在理解文章的内涵之后,对课文内容进行反复阅读,达到有效消化阅读内容的目的,并将文中的精美句式、词段、写作手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阅读步骤来进行阅读,对文章进行透彻分析、深入理解。首先,通篇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要学生能够会读“坝”、“扬”、“摔”、“跤”等字,会写“晨”、“绒”、“静”、“影”等字,熟练流畅的阅读全文。其次,分析文中的精美语句,如“向欢唱的小鸟打招呼”,体味文中第三自然段中所使用的大量拟人手法及其用处。第三,在悟读时感悟作者所传递的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领悟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大青树下的小学》进行熟读,掌握并运用拟人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指导学生掌握多种有效阅读技巧,有效掌握阅读内容的深意
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即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步骤以及阅读目标,但同样也要拥有一定的阅读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阅读内容的内在深意[5]。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一)朗读或者背诵课文,提高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课内阅读教材中,课后问题的第一点要求多为有感情的朗诵或者阅读课本,是小学课内阅读的基本要求。朗读通俗的说就是将文章有感情的诵读出来,这不仅要求朗读者能够正确领悟阅读内容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加入自身对阅读内容的感悟,是文本与阅读者的情感互动[6]。当学生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其朗读的流畅度、韵律感、节奏感以及情感表达的程度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学生掌握朗读法之后能够在课内阅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升学生对课外其他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背诵法是指对课文进行熟读之后可以背诵下来,多用于小学的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诗词底蕴,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让学生能够熟记古诗文的写作内容。朗读法和背诵法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课内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提高课内阅读的有效性[7]。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花的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学习要求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文所描写了在六月的雨中花朵竞相开发的场景,通过朗读课文能够让学生想象到花儿在草地上起舞的景象,对学生的想象力开发有较大好处。
(二)对课文进行评点,提升鉴赏和欣赏水平
评点法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是指学生在进行课内阅读时,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以及体会都即使标准在文中,重点标出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8]。教师指导小学生使用评点法来阅读课文,能够使小学生将阅读、思考以及记录笔记三者紧紧的联合在一起,真正的做到把课文读“活”。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文本内容进行点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并在思考中学习文中所使用的优美词句和写作的特色手法。但是评点法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想法。评点法的使用极其广泛,很多著名的文学家例如金圣叹在阅读四大名著时,就是使用的这种方法,由此可见评点法的应用价值是极高的。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秋天的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评点法来阅读课文。《秋天的雨》使用的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起全文写了秋天来了,然后描写了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三个,最后总结全文,写了秋天的好处。基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特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点指导,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多方面来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对文中华丽精美的词句进行批注,分享自身的感受。
(三)预测课内阅读内容情节走向,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预测阅读内容即为测读法,要求学生以作者的视角来思考文章的脉络走向和结构安排,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会怎样安排文章的内容[9]。测读法的使用能够训练学生对写作内容框架的构思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在阅读不同体裁文章时,小学生所要预测的内容是不同的,如当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可以预测故事的未来发展以及高潮情节,预测人物的性格变化以及最终命运。如果学生的预测与作者想法一致,代表学生的写作思路和阅读思路都较为成熟,对学生理解课内阅读也有积极影响。如果学生的预测与作者想法不同,可以分析自身与作者想法之间的不同,必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思路的正误。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穷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对人物性格的初步认识来分析故事的走向。在文章的开头讲述桑娜在屋子里缝补破帆,窗外天气恶劣,与屋里的温暖舒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桑娜的丈夫还没有回来,这使桑娜内心担忧。在阅读故事开头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桑娜的丈夫是否回来了,如果回来了会是怎样和睦的景象,如果没回来是什么样的原因,桑娜的心情会如何变化。在学生对故事情节预测后,在带领学生阅读接下来的内容,这种方法能够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结束语:
在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门不断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始逐渐以提高成绩的教学理念转别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学基础,为了能够辅助小学语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门也逐渐开始对语文教材进行革新,不断提升课内阅读内容的深度以及广度,希望语文教师能够通过课内阅读的教学,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情感体系,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内阅读的教学目的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字词,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同时也是要学生明白其中诸位名家所阐述的人生感悟与世间百态,提高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与写作教学共同促进、共同提升。在讲解每一篇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让小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豆义芳. 课内课外相结合 展开两翼才能飞——如何做到小学高年级课内外阅读相结合[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12):95-95.
[2] 胡秋茹. 为学生撑起一片“阅读”的晴空——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v.15(5):129.
[3] 韩慈爱. 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运用“1+1”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 师道:教研, 2017(6):91-91.
[4]佚名. 以课内“精读”推进课外“博读”——也谈学生阅读兴趣和方法的培养[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8(6).
[5]胡又文. 课内外阅读整合:提升初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策略[J]. 教育观察, 2018, v.7;No.168(8):25-26+131.
[6]佚名. 学习掌握读书技能 创造人生更大价值——从青年学生如何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阅读技能的几种方法谈起[J]. 中国培训, 2018, 355(10):66-68.
[7]佚名. 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聆听花开的声音——论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J]. 新课程, 2018(31):41-41.
[8]金泉. 《中国近代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蒙古语授课班级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0(3):96-99.
[9]佚名. 向阅读青草处漫溯——以《景阳冈》为例,浅谈课内外阅读方法链接指导策略[J]. 新教师, 2018, 83(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