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经典听课随想
今年有幸被学校安排去南京参加为期三天的“现代与经典”的听课学习。静下心来把三天的课完整地听完,能够静静地思考语文教育的问题,欣赏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学习他们对教材的个性解读,对学情准确的把握,对学生巧妙地引导,感动于听课教师和学生浓郁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十分高兴。
这次的“现代与经典”课程,努力体现了语文主题学习和生本课堂。语文教学发展的这两个主题,是基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考虑的,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突出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的内容增加了,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想解决的渠道就是在增加的同时,也要减去一些东西,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现在提出观课时,要重点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的,学的状态如何。结合“现代与经典:”的示范课堂,我想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将有所突破。
一是教学要更具开放性。要实现课前课后的延伸,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对所学进行预习,有所准备与思考。教学要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堂内容的开源,不能仅是文本和教师方面,还有学生的资源。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者表达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课堂教学设计节奏过于紧凑,不留空白,好像是环环相扣,好像学得积极,但是容易掩盖学习的真实情况,也不利于学生独特的表达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加强联系。教学是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同学生的观点。目前教学最普遍的问题是师生之间师问生答式的联系较多,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割裂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广,思维敏捷,独具个性,更应该鼓励学生多一些展示与锻炼。
三是要少一些控制,多一些解放。生本教学就是要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口,让生能说会道;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实践;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能创。以生为本,就是把课堂教给学生,给他们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得到锻炼。课堂上,学生能读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就不要做。做一名“懒”老师,教师要放心。只有学生通过做、通过讲,他们才可能真明白。语文课有不同的设计,但是追求简单的目标明确的课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枝蔓太多,目标太多,在有限的一节课只会抓而不实、学而不精。课怎么上,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因为有他们的参与,有他们的思考,有他们的行动,他们就会觉得课是自己的课,主动性强了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作为一线教师,要体现探索与实验的特点。教育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改革与发展的。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有探索精神。要勇于改变,敢于放手,喂养的孩子营养不良,抱在怀里的孩子学不会走路。迈开步,不断实践,我们定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会学。有美景在前,何畏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