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王红娟)
发布时间:2019-12-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红娟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武进区城东小学      王红娟     18806113000

[摘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努力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城小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城小娃自理能力,促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概括起来有四条: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和家务劳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成就幸福人生的重要路径。

一、变观念,准确定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

1.落实教育方针的需要

2018年8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再也不是德智体美的附属品,而成为各项素质的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强调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因此,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努力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2.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这就需要全面渗透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

因此,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城小教育现状的需要

城小学生90%以上来自新市民家庭,父母工作时间长,相处时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劳动生活技能的指导,来不及烧早饭,孩子都在外面买了吃,既不卫生,又浪费钱;衣服脏了没有及时洗,穿得发亮就来上学的孩子大有人在;家访时,屋里一团乱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学校开设了劳动技术教育课、校本课、社团活动,有责任心强,专业技术过关的老师,这就让劳动技术教育成为了学校、家庭、社会劳动连接的枢纽,能够让学生学会生活自理,陶冶情操,真正靠劳动创造生活。而且,城小的校训是“诚晓”,要学生做到诚言诚行诚为本,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诚实劳动不谋而合。诚实劳动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是辛勤劳动的表现,也是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因此,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城小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城小娃自理能力,促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抓落实,获得体验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提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具体落实“六个一”:养成一种习惯(劳动习惯)、提高一种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形成一定技能(劳动基本技能)、锤炼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将这“六个一”具体分解到各学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劳动技能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层次化、序列化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内容,分年级分阶段逐一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我校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的特色。

1.落实课程,创设劳动教育平台。

利用每周一节的劳动技术教育课、校本课、相约星期五的社团课,有计划地进行操作,引导他们亲身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在创造有关知识。

发挥学科教学渗透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训练;在班队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感知度和认同感。

加大劳动课程研开发力度,相继开发了《自我服务》、《家务劳动》、《植物栽培》、《手工制作》、《小鬼当家》美食系列等五套校本教材,将劳动教育的要求全部融入其中,引导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深入持久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美德、行为习惯和法治教育,实现劳动的育人功能。

2.校内劳动,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种植,激发劳动兴趣。我校对校园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开辟花草树木养护区域和种植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地,孩子们在写观察日记的同时心中也播下了热爱劳动、珍视生命的种子。

值日,唤起劳动责任。学生承担校园卫生保洁,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值日的过程中,也懂得了合作、互助和责任。

互动,学习榜样风采。组成小记者团,邀请种植专家、绿化专家、农民伯伯进校园,通过报告会、座谈会、采访报道和表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传统教育。

3.校外实践,延展劳动教育空间。我校与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公民道德、科普教育、创新体验和爱心体验等校外实践基地密切联系,让学生外出实践;同时也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建立功能较为齐全的劳技教育场所。如三勤生态园的菊花种植基地,武进区污水处理厂等,保证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三、重实践,培养技能

通过“一抓”“两选”“三强化”教给学生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一抓”。即抓队伍建设。我们成立了劳动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学生中心主任专抓此项工作。在本校选配责任心强、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和全校班主任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教师。聘请绿化专家、农民伯伯、食堂采购员、中西美食厨师等为兼职教师。同时还要求所有教师上好所教学科外,要掌握至少一门实用技术,用以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

“两选”。一是精选教育内容,按需施教。我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如《自我服务》、《家务劳动》、《植物栽培》、《手工制作》、《小鬼当家》等。二是选择教育方法,以实践为主。学校要求教师在组织劳动技术教育时做到在现场教学,直观形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加快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大力倡导“三个结合”,即课堂学习与动手制作相结合;学习基础理论与掌握技术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科实践相结合。

“三强化”。一是强化劳动基地建设。我校绿化面积占比大,低年级重在养护校园花草树木;中年级在校园种植角种植蔬菜、养蚕;高年级探索无土栽培。二是强化劳动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养成不怕脏、不怕累的习惯;通过春种、夏管、秋收,学生汗滴禾下土,方知粒粒皆辛苦,既体会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又享受了丰收的喜悦,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农民的思想。三是强化各科教学同劳动教育相结合。比如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课,结合农事适时调整教材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紧贴,避免教师空洞说教和学生索然无味。语文课针对实践的需要,教给学生学写应用文、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采访写作、报道的能力;数学课教给学生丈量土地、简易测绘等应用知识;科学课教给学生养蚕、电路、搭建等知识。

四、树典型,提高素养

由于我们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坚持培树典型,以点带面,通过近年的努力,培养了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磨炼了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增强了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了身心健康;改进了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形成了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提升了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学生由原来不知植物的栽培方法,到现在能够亲自种植;由原来不会洗衣刷鞋,到现在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一切内务;爸爸妈妈高兴地品尝到了孩子的爱心晚餐……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意识加强了。在劳动中做到了学以致用,发展了个性,提高了审美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的工作。

尤其是烘焙课程的开发,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当孩子们拿亲手制作的食物赠送给老师、门卫爷爷、同学们时,感恩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生根。堆花糕团制作的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不仅习得了技艺,习得了老一辈艺术家对待艺术的虔诚与不懈的追求,更对我们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校园的树木也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得到了精心的照料,长得更加繁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