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选内容开展随文练笔的教学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短小、平实、快速)的写作练习,它融读写为一体。由于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轻易加以运用,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因而深受师生欢迎。新课改以来,不管是名师示范课还是普通老师语文课上,随文练笔现已悄然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很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很多言外之意须去探寻,因此,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深入钻研文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练笔练习点,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学生广开“写”路,让学生心随文动,笔下生花。
一、随文仿写
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是儿童进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策略才能达到老师说的要写得生动具体。入选教材的课文篇篇生动、有趣,文中一个个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皆可用作写话练习的范例。当我们把课本中的出****断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进行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话的兴趣。有了写话的****,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时,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银杏和枫叶的语句,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所以,稍作引导,文思便喷涌而出:“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翻哪翻哪,翻来了硕果的明天。”“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穗像一只只小手,招哪招哪,招来了丰收的喜悦。”“它对菊花最慷慨,它把彩色给了菊花,那五彩的菊花像一张张可爱的大花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百花争艳。”……
二、随文补写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延伸的“空缺”有着,给学生留出了很多的思索空间,也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空缺”填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学《掌声》一文,开头介绍英子因为腿有残疾常坐在角落,每天第一个来校、最后一个离开。英子平常为什么这样做?上台时犹豫、眼圈红红的,她有心里怎么想?讲完故事后深深鞠躬,这一躬又是如何想的?同学们没说一句话,只写了两次掌声等。故事中这些空白,具有很大空间、教学中选用一两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英子可能在不同的掌声中会如何说,怎样想;同学们的掌声又有什么话等,理性的,依据情节补充,提示用上“动作、神态、语言”等形式写几句心里话,有理有据、依文学文,训练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是阅读教学依文教法、教德、教美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更加能走进英子的心里,理解她的自卑,同时体会同学们掌声中所包含的善良、美好的心灵。
三、随文拓写
拓写不同于续写,它必须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它是对文章的一种变式的总结,是文章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而有时它又是作者情感的提升,是读者对文章的再悟。《掌声》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可供拓写的文章。在走近英子的同时,学生也随着一次次地感受到了掌声的魅力,在课接近尾声时,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这样一段文字:
掌声,是一声声亲切的鼓励;掌声,是一股股关爱的暖流;掌声,是……
学生在引导下一句句妙语即兴天生:掌声,是一次次温暖的支持;掌声,是自信的钥匙;掌声,是前进的气力……
四、随文续写
续写,就是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将内容延伸,成为一篇更为完整的文章。有些经典美文,作者在写作时为了给读者留下悬念,往往把结尾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其艺术魅力在于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巧借教材中的这些“意犹未尽”之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故事的结尾,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就会被激发,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如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呢,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还会帮助谁呢。学生展开了想象。比如有学生这样写到: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当他路过小白兔的家时,小白兔正在找绳子捆刚摘来的大白菜,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着。小白兔看到了,自言自语地说:“ 这绳子够不够结实,能捆白菜吗?””说完就扯了扯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她确定够结实后,就剪了段捆 白菜用。 胡萝卜先生毫不知情,他还在继续走着,穿过了闹市口,胡子依然在身后飘舞着。闹市中心,黑猫警长刚刚抓获了一个小偷,正在因为没有绳子绑住小偷而烦恼着,忽然就看到了这飘舞着的绳子,黑猫警长欣喜地拉拉绳子,觉得很结实,于是就拽下了-段,把小偷捆绑得结结实实送去了警察局。
学生写得很有趣,想象很丰富。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抓准这种契机,稍作引导,学生的思绪就会喷薄欲发,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写出属于自己的出色的课文结尾。
五、随文改写
改一改有章法。依托文本学语文,用修辞、练句式。改写是学生思维、能力、次预计经验的重组。部编三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改写这一方法,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特点。
(1)文言、诗词改一改。
古诗词、文言文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内容丰富。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充分想象以自己的经历和思维自我建构意境,表达情感,用现代语言表达方式,改变原文“面貌”。相同的内容情感,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在课堂不能面面俱到,在原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个点扩展思维,重组语言,以语言文字运用、提升言语能力提升为目的改写训练。如文言文改写。部编教材三上《司马光》,这是一篇文言文,全文三十个字。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后,可以文中司马光救人的句子“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让学生把这十二个字用现代语言文字还原画面,想象司马光的动作、语言、瓮破水溅的情境来写;也可以抓前一句“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来想象这一调皮儿童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总之,立足文本写情节,只是改了语言表达的形式。然后将古今表达交流对比,原文凝练显而易见。再如古诗词改写。古诗词篇幅短小,但意境开阔,朗朗上口。一般形式是先景(事)后情的结构。课堂改写在诗词景或情处,想象改写。如《望天门山》,可以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学生结合教师对诗歌背景介绍,想象诗人心情愉悦的站在船头赶路赏景、吟诗的画面,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反映人心喜、景色美的画面。课堂练笔受时间限制,说或写几句以唤醒思维、运用语言表达为目的,不易强求全面字数。几句话的练习课课训练,聚沙能成塔。
(2)文中词句改一改。
借课文表达用词和句式改一改。随文口头练说和留时间文字书写都是表达练习的形式。阅读教学中利用文中关键句子,改变句子用词或顺序的形式训练。即通过更换、增删有些动词、拟声词,形容词,使学生体会词语的准确形象,理解表达秘密。例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有“……银杏树叶扇哪扇哪……”“枫树叶子飘哇飘哇……”让学生去掉“扇哪扇哪、飘哇飘哇”感觉句子表达效果,从而领悟叠词表达的形象具体。调整原句形式或创造训练表达。再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一句型,可以变为“①( )是一把钥匙,把( )的大门打开了。②( )是一把钥匙,打开了( )的大门。”在微变中说或写训练能力,学生借力来练,没有压力容易接受。再如《燕子》一文,第一自然段有关燕子外形描写,条理清楚特点分明,是按一定顺序凸显特点训练的典范。课堂练写可设计:“一身( )的毛,( )尾巴,( )身子或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 )的 ( )。”学生在提示中按顺序抓特点描述自己熟悉的动物,这种填空式训练给了学生思路图适合课堂练习。这样的表达训练点很多,教师解读课文,寻找适合学生水平的表达点,设计依据句子为主的说写形式,日积月累必有所得。
随文练写因受课堂教学时间限制,选点要小、字数不宜太多,以“能写说几句话”为主。能积极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为训练目标。故而,尽量在课文情境中选用关键词、有代表性的句段作为例子,进行改一改、换一换、补一补等合适的一种或几种方式导学练习学生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并及时鼓励评价,增强表达的兴趣自信这才是关键。
随文练笔,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并把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