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创设情境,学习的动机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学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需要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把“神州五号”发射上天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配以讲解四个重要时刻,从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很好的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平移”一课中,教师电脑出示:奥迪图标、电梯、风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在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二)、多媒体情境演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多媒体合理运用、静止的知识动态化
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象、动画、声音齐头并进,可以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相比较黑板上静止的粉笔字,其优越性是可想而知的。与此同时我利用计算机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去发现事实和规律。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能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像,诱发学生独立、深刻地去思考。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用计算机的闪动功能突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利用动画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到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特征。再进一步观察,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结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是正方形,但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
(四)、多媒体优化使用、教学的效果个性化
信息化的教学功能,并不限于简单的信息显示,我们还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实现各个画面的任意切换,能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改变对事物不同角度的展示。如:我在引导学生对七巧板的拼接训练时,我们设计了一组上机练习题:让学生自由拼接出各种图形。学生练习时,在计算机上用七巧板,拼接出各种形状的图形,这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还能对学生的拼接能力做出相应的诊断,不同的学生能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求助键就会帮助学生拼接,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
(五)、多媒体模式操作,学生的活动过程化
小学生对一些数学教学内容不容易掌握,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由于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二是由于没有亲身参与其中,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画面1: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汽车、摩托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大家都很自然地忙着赶路。
画面2:继而出现一个“小马虎”学生,他忽发奇想:怎么车轮都是圆圆的,要是将车轮换个形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画面3:马路上行驶的车子分别换上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甚至椭圆形的车轮,出现车子颠簸,甚至停驶的情况。然后我才揭题“圆的认识”。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出来,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计算机技术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做”的直观教学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物体的重量,要让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等多种操作活动来学习。又如《圆的周长》的教学,没有学生亲手对大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周长的测量与计算、圆周率概念的理解就成问题,这都需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增强他们的体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也是与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只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新事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学习因鼠标而轻松,生活因网络而精彩。总之,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