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赴南京观摩“现代与经典”活动有感
金秋赴金陵,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后排远观舞台上的师生演绎、专家讲座,人像是远的,声音是近的。二天半的活动安排,紧张之余也充满着趣味。
趣味一:童真可贵
儿童是课堂的主角,儿童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大家王崧舟的课堂,原生态的儿童学习过程展露无余,师生配合从开始的毫无默契、不着边际的无厘头开篇,座下众人无不捏把冷汗:大师文化视角下古诗词的建构,如何能够接上这班孩子的地气落地生根开花啊!一步步,不急不缓,答不到所谓的点子就慢慢品,在渗透中互动中,用点点滴滴启智动情入文。崎岖的课堂节奏,真切的学习生长,在这一刻真实存在。下课声中,我有些恍惚,又很是明白:课堂就是让孩子经历、品味、探索,而后有所得。换了我,这样的课堂怎样面对?会发虚吗?发急否?会抱怨学生差劲吗?诚实面对自己,教师的心态和素养,决定课堂的高度、广度、厚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句话在很多公开课上已经被遗忘了很久。善品人间烟火者,才能得一颗出尘淡泊之心。
趣味二:童趣天成
常州老乡许嫣娜老师站在舞台上,站在孩子们中间,言谈举止间趣味横生,在青蛙与小鸟的对话中,在扎扎实实的比一比、量一量、组个词、读个句的活动中,老师、孩子、故事浑然一体,看着她听着课,发自内心感叹:这就是活的语文。字词句,训练到位;读品悟,情境在线。课堂上,学生学得起劲,饶有兴致地朗读讨论表演;教师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评价激励推动学习进程。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就是这样活泼泼地向我们走来。孩童热爱学习母语,引路人只能是同样热爱母语的长大了的儿童——教师。
自称“沧桑”的老教师赵志祥的课堂上,深厚的文学、音乐功底,骄人的唱念素养,举手投足间将孩子引入探寻的世界,跨越时空触摸伯牙子期恒古不变的友谊、聆听《高山流水》那无人懂却流传千古的音韵。在思辨中,在旋律里,在吟诵中,在比赛里,轻轻松松收获自信,奔向历史的怀抱,徜徉文字与情感交融的海洋。这样的课堂真带劲,这样的老师真有趣,这样的学习真是享受啊。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高规格的研讨平台上,也可以发现居庙堂之高的师生离心课:教师表演的痕迹过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整堂课的活动中,学生的生长很难觉察到。很多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自己的陋习在这里也能看到影子,经过舞台的聚焦、放大,也让我受益良多:不管过去的你是怎样,现在的你都需要清空自己,让一切归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潜心于学方悟师道。不能苛求外界给予你师道尊严,实力才是永恒的名片。踏踏实实教学,给我一个班就够了。与孩子一起生长,长成一名名副其实的人师,我要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