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从小就尊重、重视儿童思维的发展,那么长大后的Ta才不会缺乏创造力。
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Ta们在生活中的艺术表现比比皆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和欣赏美的眼睛而已。
NO.1 儿童发散自己的思维去创造艺术
儿童艺术是儿童“身体、知觉”发生快感时的自然抒发,他们能把兴奋的、稚嫩的跳动变为舞蹈,能使发之于情感的、不完美的声音连成曲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指使。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保存了儿童的纯真,体现了人类最初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我们大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学习,当听到曲调时,我们根本无法想起任何动作或声音去表达自己心里的感受。脑海里遗留的全部是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记忆。而创造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
儿童则能根据自己的思维做出相应的动作、歌声或图画来表达情感。这难道不是在创造艺术么?
NO.2 儿童天生会用图像表达情感
有些儿童画在大人看来可笑,但我认为是儿童的一种探索,他要用图像来表达他对生活的观察、记忆、理解和感悟——这是儿童进入创作的一个前提。
对生活感悟和理解是成人的特权么,显然不是!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即使在穷乡僻壤,他们也会在墙上、路上、沙地里,用小石子、小木棍、小树枝绘出自己的想象、梦想、快乐和忧伤。这正是孩子们眼中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向往。
儿童画中简单的形象、和谐的画面、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颜色运用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常常使得成人叹为观止。
NO.3 儿童从视觉思维中产生想象力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儿童跟大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儿童对空间及物体的客观理解不足,所以不能把感受到的东西完全画出来,他要经过视觉思维的二次加工整理,然后创造图像。人类生活的世界在成人眼中是基本一致而客观的,而儿童眼中却是各不相同的,这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所以进行绘画的时候,会不断加强儿童视觉、思维的发展,而这种能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其更好地审美感知和提高绘画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义务就是通过不断的引导让孩子在视觉中发现美。然后与其想象力结合,创造出更天马行空的作品。而写实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个我们完全不必担心。
NO.4 儿童在体验中发现美感
美学家说“美感”是天人合一的,不是主客观的结合。儿童的美感来自于他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里。他们的世界并没有分离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他们的世界就是自然的,是连续性生态学的感受。
在儿童眼里,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儿童艺术正是植根于这种自然的生活力量之中。在整个童年,艺术对儿童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自由,是对自然与生命最直接的感知和体验。
很多时候儿童会通过游戏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有机和谐地连接起来。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来源之一,也是最适宜儿童的艺术性表达活动。
有时我们真的很难说清,儿童到底是在幻想还是在艺术体验,是在游戏还是在艺术创作。因为无论游戏或是创作,都是在体验中发现美。
NO.5 儿童从已知走向未知,产生灵感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是现在美术幼儿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但这并不是胡思乱想。比如一个孩子家里养了长生草,他想为什么长生草不死呢?于是他画了一个小天使守护它,我觉得太美了。
另一个主题叫“台阶”,不要求孩子画真实的台阶,而以自己内心的生发来画,一个11岁的孩子用钢琴画台阶,音阶一步一步往上走,代表美的前景。
所以这正是“乱画”和“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区别也是儿童从已知走向未知的宝贵灵感。
儿童思维发展是以儿童在生活中的吸收能力、记忆能力、感悟能力为基础,通过联想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对新事物的创作灵感。
所以儿童的原创艺术不等于说简单不合理,或者很幼稚——而是每一个人的吸收能力、感悟能力不一样,有差别,但是他们都会沿着自己的路去成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引导他们发现美,并且尊重他们的思维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