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算是低年级学生计算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口算方法与口算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到中高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每一位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算,口算教学,口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指出:重视口算。口算是低年级学生计算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口算可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增强记忆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口算方法与口算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到中高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每一位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一、什么是口算
口算就是边心算边口说地运算,它是不借助其他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口算与笔算有根本的区别,笔算具有一定的竖式书写规则和固定的运算程序,计算者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之后,只要借助于简单的口算,按部就班地在纸上操作这个程序得出计算结果即可,学生的心智活动层次较低。而在口算过程中,口算者要在头脑中将计算分割成很多细小的步骤,要将各种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合理地拆分、重组,在此过程中既有信息的储存,又有信息的提取,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得出正确结果,学生的心智活动层次较高。
二、口算教学的价值
口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口算教学的价值,努力提高学生口算水平。口算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算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基本技能。
口算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口算的内容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对于未来的公民而言,这些计算往往是小数目的,如买几千克水果需要付或者找回多少钱,每人吃一碗饭几个人需要煮几千克大米才够吃,几个人住几间房需要花多少钱……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随身携带计算器去进行这些日常的计算,大都是通过口算来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口算的应用范围已大大超过笔算和精确计算,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和生产建设、学习、工作等方面效率的高低。
在计算工具高速发展的今天,复杂的计算都可以靠计算机或计算器完成,但口算仍是人们日常数学交流的基本技能,无论现在与将来,口算的地位都无法被取代。口算是每个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口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是反映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表现之一。因而,口算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加强口算教学,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基于此,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提出的总体要求也强调:“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2.口算是笔算和简算的重要基础。
教材将部分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前面,或与笔算教学穿插安排,因为口算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笔算算理、牢固掌握笔算方法;而且口算能力强的学生在简算时更容易发现算式的特征,找到简算的方法。
大量的研究证明,口算与笔算之间呈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四则运算内在规律决定的必然结果。如果对多位数笔算进行分析便可发现,其基本运算部分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几道乃至几十道基本口算题。倘若其中任何一道口算出现错误,整道笔算也就错了。比如笔算27+36的过程,可以分解为先算6+7=13,20+30=50,再算13+50=63。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笔算过程就是笔录口算的过程。学生的口算能力越高,其笔算能力也会相应越高。
实践也表明,口算能力不但是笔算能力的重要基础,而且直接制约着简算等各种计算能力的发展。比如简便计算356+172+144+228和68×32+32×18+14×32,学生如果口算能力比较强,能迅速口算出356+144=500,172+228=400;68+18+14=100就能很快发现算式的特点,找到简便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加强口算教学,为笔算和简算教学奠定基础,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必由之路。
3.口算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口算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上。口算时又快又对的学生,能迅速地再现计算时所需的基本知识,且其知识已经条理化,并善于缩短运算的环节和推理过程,合理选择口算方法,简捷地得到结果。这说明,口算能力不只是体现学生对计算法则等数学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而且更加体现了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差异。
三、如何进行口算教学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数的组成是基础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也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数感至关重要,数的组成是计算的基础,教学中,通常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小棒等学具,由直接感知过渡到表象。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个数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在一起能组成一个数,逐渐形成加减法的初步概念。在课堂上,用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拍手等游戏,如:师问:7 可以分成4 和几?生答:7 可以分成4 和3。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加强了数的组成的认识,强化了数感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符合从具体到表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2、算理算法要掌握
掌握口算的算理、算法是口算能力培养的前提与基础。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100 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等算理,它是其他一切运算的基础。在一年级教学中,有些学生还常常用掰手指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不仅计算速度慢,而且对今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特别不方便。因此,熟练掌握凑十方法,灵活运用凑十法,就大大加快了计算速度。如在计算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让学生把凑十法编成顺口溜,在做8+3=?的题目时,学生会很快说出:见8 想2,把3 分成2 和1,8 和2 凑成10,10 加1 得11。在计算8+( )=11 时,由于学生对凑十法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们会利用凑十法,见8 想2(因为8 和2能组成10),2 加1(11 个位上的1)等于3,所以,8+(3)=11。通过让学生对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表进行整理,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规律。在计算退位减法时,也可以把凑十法反过来用。如计算13-9=?时,学生也会说:见9 想1(因为9 和1 组成10),1 加3 等于4,所以13-9=4。只有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口算的算理,才能保证学生学好数学。
口算是一项长期进行的教学任务,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口算技能,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巧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要有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过硬的目的,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口算教学任务,使学生受益终身。
口算是每个未来公民必备的基本技能,口算的正确、合理、迅速反映了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高低;口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估算和简算的重要基础;口算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手段;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口算教学的价值,努力提高学生口算水平。为学生创建口算“自留地” ,让学生收获计算“金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