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没有哪一个术语像“课程”这个概念一样得到人们如此高度关注和热议。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课程开发、课程领导力、课程规划与设计等等都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但令人奇怪的是,另一个方面,在教育的实践领域,在每一个教师头脑中,最缺乏的仍是对课程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即使每天都在接触着跟课程密切相关的事实,却并不知道“课程”这个术语与自己的教育生活的关系。课程决策、课程资源、课程领导力这些新鲜的名词就像一堵墙,拦住了课程与我们的教育经验和生活的联系。
大约是从2007年开始,我隐约感觉到学校的课程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当前,课程开发更是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关注点。但是学校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大多比较盲目,对于课程的理论几乎一无所知。总有一线的学校和老师让我给他们推荐一些关于课程的经典书目。但是我发现市场上的课程书籍要么就是国外课程理论的译著,离学校实践相对比较遥远;要么就是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总结汇编,缺乏理性的反思提升与理论的高度。
教育其实一直有两套不同的话语方式:一是书斋式的所谓理论话语,二是教育现场的实践话语。两套话语体系间存在着很深的隔膜。16年前,我在懵懂中误打误撞,选择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方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让自己运用第一套话语来写作。13年前,我有幸来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专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在实践的磨砺与摸爬滚打中,我的话语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指导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在带领教师团队亲自开发中小学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那些曾经让我感觉冷冰冰的、没有生命力的课程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如果结合具体的实践,这些理论是如此温润和富有生命力。
从2014年开始,在作了很多次面向一线学校、教师的关于课程的专题讲座之后,我深深感觉到学校、教师对课程理论的渴求,对课程实践的迷茫,于是萌生了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写一本一线的校长、老师能够看得懂、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书籍。
2016年,这本书终于成稿。本书首先阐述了课程概念的发展、课程的意义价值,也用简要的文笔,结合当下的课程情境,梳理了经典课程理论的百年历史发展与来龙去脉,分析了学校课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意义价值,并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行动框架与技术策略。本书还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开发与实施评价,对大家比较关注的课程统整,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学校课程制度的生成,国内外鲜活灵动的课程实践,学校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与发展走势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这本书没有严谨的学术逻辑,也不完全是实践逻辑,大部分内容来自我多年讲座内容的积累。我尝试用个性化的风格为一线的校长和老师呈现一幅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全景图”,但由于“眼高手低”,水平有限,“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逻辑上有点跳跃与断层,还有很多的缺憾与不足,期待您的真诚对话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