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的常态课
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实施,一堂堂的公开课“遍地开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关不住”,课上得热热闹闹,研讨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初始的一片赞誉声中,推而广之,我们广大教师或学习模仿,或借鉴吸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秀课”、“彩排课”等负面称谓也随之而来。于是“关于公开课的教学”的争鸣话题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大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看法,这些看法确实对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而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的语文教师,却想说:能否让公开课少一些彩色泡沫,让其回归真实的状态;能否给予常态课多一点关注,让其真正为教育实践服务。
公开课的艺术生命在于真实。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对自然真实、质朴无华的艺术美的赞誉,同时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堂语文课(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真实对老师来说,是最深刻的、最有价值的、最具活力的教学境界,也是课堂教学高度和品位的体现。因为只有对《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领悟,对教材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把握,对知识的生成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真实。教师只有在娴熟地掌握了各种教学技巧的前提下,才能根据学情对各种教学技巧进行最优化的选择,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只有认识了语文教育真谛的教师,才能于平实中见深刻,挥洒自如地运用教学艺术。真实对学生来说,让教学以原生态呈现,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品尝学习快乐的同时更接近智慧,从而实实在在地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因此,公开课不能只是为满足人们审美和欣赏的需要,而是重使命的实践,怎样做到语文公开课的真实呢?关键是让公开课回归常态。常态的课堂是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开展教学。它有以下特点:
一是常态的课堂更真实、自然,符合学生实际。它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突出重点,不会太在意多说一句或者少说一句,不会太在意某一个环节多用几分钟或少用几分钟,重在实效。二是常态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总汇,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只有重视常态课,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一位教师可能公开课上得很好,多次获奖,大家一致赞许,但如果他不重视常态课,学生的发展则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师生情感不和谐。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源于每一节课,是滴水穿石之效。三是常态的课堂是实施新课标的主阵地。轰轰烈烈开展一次活动,热热闹闹搞一个展示,这只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新课改的主流,更非全部,其主阵地还在于常态课。
我们常常会对“名师”推崇有加,他们的教学各个具有创造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可曾想过,那些名师们是在每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中锤炼出来的,是经历几十年的锲而不舍、不倦追求才能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艺术。我们不妨沉下心来,以务实的态度扎根于每一堂常态课。其实在常态的课堂上,学习方法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更能为教育实践服务;预设的成功、生成的精彩、智慧灵光的闪现等等可以让我们享受更多成功的喜悦,。下面类似的片段是在我平时的常态课堂经常出现的,举隅几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片段一]: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广玉兰》——“搭桥铺路”
教学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仔细读读句子,联系插图说说哪些句子好?为什么?
3.学生交流,顺机提问,从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感悟后指导朗读。
4.前三种形态理解感悟并不难,但要从第四种形态感受到抽象的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较难,便有了这样的生成:
师:(读后)凋谢的花有什么可写的?
生1:“圆茎上面缀满了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可以看出广玉兰还会开。
(学生回答不严密)
师:凋谢了还会开?
生1:哦,是种子,种子还可以种下去,还可以长出新的广玉兰。
师:这就是生命的延续。还有呢?
(生困惑,不知怎么说,孔子云:“愤而不启,悱而不发”,这时形成了求知的挈机,需要老师的诱导)
师:你们看“挺立”这个词,什么是“挺立”?
(生边说边都坐得笔直)
师:在我们印象中,凋谢了的花是怎样的?
(生都不由得耷拉下脑袋)
师:可广玉兰虽然凋谢了,却依然“挺立”枝头,(做手势,双手合十高高举至头顶竖得笔直)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广玉兰生命力很旺盛。
生3;说明广玉兰生命力很顽强。
……
(水到渠成,抽象的“生命力”在学生眼中“活”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解疑释惑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搭桥铺路”,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片段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天游峰的扫路人》——“授之以渔”
师:自读课文第4——12小节,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学生边读边找边写,然后讨论交流)
生1:我觉得他是个热情的老人。
师:能说明你的理由吗
生1:“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面对第一次见面的人就这么热情,可以看出老人很热情好客。
师:你能把老人的热忱待客读出来吗?(师再引读,进入情境)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不怕累的老人。
师:为什么说他不怕累?
生2: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游客们都……,可是这位老人却……
师:在我们看来真的好累,可他却怎么说的?(生回答)
师:他说得轻轻松松,悠闲自在,可以看出什么?感受到什么?生(1):这是个乐观的老人,把苦差事当作好差事来做。
生(2):这是个很开朗的老人,把扫路当作游山玩水。
生(3):我觉得老人有永不停止的精神,要是我早就放弃了。
……(指导朗读)
生3: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
师:哦,为什么?
生3:“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我能舍得走吗?”,可见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留恋,对这儿已经有很深厚的感情了,他舍不得离开这儿。
生4:也说明他很热爱这份工作,早该退休却还在扫路,舍不得回去享享清福,颐养天年。
…………
(理解感悟老人的性格特点是本课重难点,没有过多的串讲串问,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深入文本,潜心对话,老师只是予以适当的点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扎扎实实于每一堂课,由扶到放,长此以往,必有利于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问题,进而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片段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月光启蒙》——“享受快乐”
《月光启蒙》中有一段母亲吟唱的童谣,给作者带来了快乐。
师:这些幽默风趣的童谣,你能读出来吗?(自由练读,指名读)
发现:学生读得不错,但没有童谣的味道,更多的是机械、技巧性的朗读,不象童谣,倒像读诗。
思考:读不出童谣特有的幽默风趣的味道,可能与学生没有读过童谣有关。怎么办?犯难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拍手呢?于是边让学生拍手边朗读,节奏感、趣味性一下子出来了。刚才还迟迟不愿举手的同学纷纷抢着朗读。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拖腔,一下子让学生找到了感觉,看着孩子们乐开花的笑脸,听着孩子们幽默风趣的童谣,一种快乐涌上心头……还有什么比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更高兴呢?
…………
在我们看来,常态课似乎少了点高潮,激情与看点,但它孕育了伟大;虽然常态课没有那么流畅和多样,但少了人为的作秀,多了真实的探索;少了多媒体手段,但多了师生的对话和真情的交流;少了所谓的“完整和高效”,但它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学生发展的足迹。可见,只有在常态课中注入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以自主、实践、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在学习中获得体验与情感,新课程标准才可能真正得以落实。因此,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常态课,以务实的态度,扎根于每一节常态课之中,努力使每堂课更具大自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