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个春夏,虽然教了15年语文,可是我并没想过语文教师要修炼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混沌。直到读了刘祥老师写的《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一书,才明白了语文教师应有的修炼。
刘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概括起来其实也就两个: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又包含了为什么教;怎么教又包含了这样教好不好。看似老生常谈,细读之后才发现大有文章,不信请看:
一、教什么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思考一对概念:文章与课文。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教课文,就是教文章。事实上这二者有很大区别。任何一篇文章,都具有无限的可解读性。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立这篇文章的赏析重心。所以教一篇文章时,不同的教师,完全可以从不相同的角度来组织学习内容。但教课文就不行了,因为课文是教材的有机组成,承担着既定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大体是固定的,是受到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制约的。也就是说,教一篇课文,往往不能,也不允许面面俱到。通常情况下,就要紧扣目标,突破两三个重点难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感想:教学中我们几乎没有想过课文和文章有什么区别,也没有考虑过课文承载着怎样的教学任务。所以教课文时往往随心所欲,光重视课文内容,很少关注单元目标,更不注意编者的意图。如此也就无法从文本、教材、编者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毕竟编者都是专家学者,能从学生、教材、现状出发,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其呈现一定的序列性。随心所欲难免出现重复浪费的现象,以至于课堂效率低下。
启示: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放到学段、教材、单元里去理解,关注一下编者时设计意图,争取设计出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读课文内容,更要关注单元目标,甚至学段目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设计一篇课文究竟教什么。同时教课文必须有所取舍,正所谓一课一得,日积月累,就会“面面俱到”,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养,提升学生思想。
二、怎么教
先说说备课。备课其实重点不在于备知识,而是应该备问题。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由一个又一个问题串联而成。这些问题,由浅到深展开,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广阔空间中。至于知识,应该装在大脑中的。当然,备问题,要注重学情,更要注重目标。现在的三维目标,其实很科学。可惜的是,我们根本没有落实。一节课要有三个在场:知识在场,技能在场,生命在场。
接着是导入,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要分散听课的注意力。直奔主题,不是坏的手段。上课要从学生的已知开始引入,然后走向未知,也就是说,是从思维开始入手。
其次是解读文本,包括初读、细读和研读。解读文本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弄明白到底是谁在解读。很多时候总是用教师的解读,取代学生的解读,文本解读便难免艰深。教师很投入,挖掘得很深入,学生却云里雾里的,根本不知所云,这就需要处理好教师解读和学生解读的关系。教师的解读可以很深刻,甚至很偏激,很个性。但不适宜全部传递给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就需要培养文本阅读的习惯,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学会从常识出发、从人的价值出发思考文本意义,至关重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从作者意义出发解读文本,往往可以发现更多问题。曹刿论战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省略成分?木兰诗的主题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是文本解读。让学生思考这些时,教师并不把自己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思考发现,形成结论,或者形成困惑,都是有价值的阅读。
再次是文本拓展。文本拓展要根据文本的性质而定,如果文本本身已经很有内涵了,为什么要拓展呢?拓展,只适宜于相对浅易的文本;或者文本难度过大,需要用个浅易的文本来帮助理解。“三度”语文,就是将宽度、温度和深度融合起来进行探究。其中,宽度作为基础,依照课程目标,准确预设教学目标,丈量好一节课的知识宽度;备课研究问题串,营造课堂的温度;这宽度和温度落实到位了,再追求深度。深度要注意浅文深教、长文短教、美文美教等。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都是注重文本意义的深度拓展。
然后是总结。作为教学环节的收官之作,课堂总结活动依旧必须紧扣课时学习目标而展开。刘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几种课堂总结的常见技法,并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课堂总结为课堂留一丝悠长的余韵。
最后是写作。刘老师认为,作文的好坏,首先体现为作者的心是否受到了真正的触动。在养成一定写作兴趣的前提之下,写作思维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他强调,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需要借助教师的培养而形成并发展。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思想过多干预学生的思想,而是要接纳并包容学生作文中体现出的各种奇异观念,并依照其特性,予以适当的疏导。
读完这本书,深深赞同刘老师的观点:语文老师应竭尽所能地修炼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人类崇高精神的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