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阅读而精彩
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蒋瑜
摘要: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呢?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阅读,读中积累语感,奏响语文教学之生命。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语言的感知、积累和应用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课程改革为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方美丽的沃土。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根本性的变革。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语文课堂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似乎又感到:语文教学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一种方式,明天又一种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禁感到困惑、迷茫: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反思着,我觉得阅读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金钥匙。
在阅读中感悟文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是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组织学生科学、理智地与文本对话交流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开放与创新是在正确研读基础上的高层次追求,而不是简单地超越和抛弃文本。在教学内容的落实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抓住语言文字不放松,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入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主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要让“言”、“意”相融,从而获取心灵的滋养,丰厚自己的语文素养,悟出语文的趣。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的时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咀嚼文中的两个比喻句,这样敲打词句,就敲出了人文精神的火花,敲出了天鹅为了求生闪现出来的生命之壮美。
二、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懂的,不是学生说懂的,而是学生读书读懂的。我们应当好好把握、分配课堂40分钟,以生为主,以读为本,使课堂从繁琐、不必要的问答分析的漩涡里走出来,把课堂的每一个朗读环节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融会贯通、烂熟于心,读出情味,读出方法,读出语感,读出语文素养,这也验证了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因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我们要做到:明确读的目的,创设读的情境,讲究读的形式,注重读中感悟,读出不同感受,悟出不同情感。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滥用多媒体,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而使读书成了走马观花,有时课堂上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还没有掌握,句子还没有读通顺,就让学生望文生义地谈谈感受,说见解,这样空穴来风,学生往往说的都是一些大话、空话,甚至是假话。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只让学生草草地读了一遍课文,就让学生说说什么让你感动。学生说“老天鹅用身躯撞击冰面,让我感动。”“老天鹅不怕疼痛,不止一次地撞击冰面,让我感动”……因为没有反复地读,学生没能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因而,体验是肤浅的,倾吐是空洞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我们的阅读课上,“书声琅琅”确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缺少了静思默想,就犯下了重“读”轻“阅”的毛病。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读书更多的是默读,现在的学生对朗读技巧掌握了不少,但却没学会从读中感悟品味。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让学生通过默读批阅,潜心涵咏而得到心灵的感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教师巡回检查,等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后,再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时学生充满激情地说:“老天鹅啊老天鹅,你为了大伙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撞击冰面,我仿佛看到了那冰面上的片片白羽,斑斑血迹,这让我深深震撼!”“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你是钢铁之躯?难道你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吗?我知道你是为了集体,你舍己为人,让我深感敬佩。”……交流过了,请学生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然后老师引读。师: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师: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师:冰面已经破,震得颤动起来了,冰破了!(一生读)师:一起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学生感情齐读。这种读,让学生在文字中发现了那种感人至深的人性和人情。让学生欢跃地、投入地,感性地走进文本,让符号化的世界活了起来。
三、在阅读中提高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说到底,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学生会做人。因此,教者恰当精要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精妙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更妥……
一位教师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想当蚂蚁,还是想当蝈蝈?”大部分学生想当蚂蚁,因为蚂蚁勤劳、肯干,能够为长远打算。这时,一位学生却说:“我想当蝈蝈,因为夏天很热,我也希望能像蝈蝈那样在大树下乘凉、睡觉、弹琴、唱歌。而且蝈蝈的寿命很短,一到冬天他们就会死掉,并不是他们偷懒所致。”顿时,一部分学生附和他的答案。这位老师对于学生这种追求享乐的思想没有加以引导,没有教育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反而赞扬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行吗?
面对学生同样的回答,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学生在提出了想当蝈蝈后,这位老师微笑着走向这位学生,说:“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至于你的想法,我们再读读书,小组讨论,想一想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学生再一次读书,讨论过后,有的学生说:“这种想法不对,我们应该做一个勤劳的人,如果只知道享乐,那是不对的。”有的说:“暑假里,我们在空调里享受的时候,爸爸妈妈还在辛勤劳动,所以,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快乐。”……待学生说得差不多了,老师做了总结:“是呀,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应该辛勤劳动,不能只知道享乐。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刚才那位学生也表示同意,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一堂语文课上完,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是知识,还是能力;是情感,还是习惯;是方法,还是体验?这些都是,但这些都不是,真正能留下的却是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文化心理、语文素养,其中包括:积淀基本的话语体系;积累重要的生活经验;积累丰富的思维结构和方式;积累生活的美好情趣;积累做人的生存态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理解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通过适当的阅读,培养学生语言的感知、积累和应用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