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内容摘要:
阅读对人一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小学阶段的孩子又是习惯养成的最重要阶段,所以大家都高度重视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但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更有甚者迷恋电子网络游戏,对于阅读毫无兴趣。究其原因,跟时代的发展、周围的阅读氛围、小学生自身的特点等都有关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因人而异,注重环境、年龄、性别的影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自身的需要。
关键词:
小学阶段 阅读 兴趣 需要 策略
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对人一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得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小学阶段的孩子是习惯养成的最重要阶段,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大家都高度重视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自身的需要。
一、小学生阅读现状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各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低年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段(3—4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段(5—6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徐州振华教育在线曾在2009年做过一次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有喜有忧:喜的是,孩子们对于阅读仍然有比较高的兴趣,忧的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升高,孩子们自由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们阅读的图书中,按照受欢迎的程度依次为:动漫卡通类、故事类、科普类,但父母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主要是教辅和作文大全之类,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父母给孩子推荐过四大名著和《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之类大众熟悉的文学作品。虽然新课标推荐有阅读书单,但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推荐的阅读书目,只有少数孩子能够阅读完推荐的部分书目。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迷恋看电视、玩电子网络游戏等,对阅读毫无兴趣可言。总之,小学阶段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二、小学生阅读现状原因剖析
1、电子时代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电子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点读机、学习机等电子产品逐步进入到小学生的生活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而电子产品正好具有“形、声、光、色”的特点,所以,现实中小学生对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繁,热衷程度比较高。南京大学周宪教授在《电子媒体的阅读困境》中将电子阅读和印刷阅读进行了对比,电子阅读在视觉上呈现出许多新鲜的形式,例如图像音效比传统文字更有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在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世界报》报道,据2015年Credoc调查,百分之八十的青少年配备智能手机,总体情况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自己上下学,认为有手机随时联络更放心。小学生对于直观性强、互动性强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文学类的书籍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单调无味,难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这也就是我们常听见许多父母说自家孩子更喜欢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而对阅读却没有兴趣。
2、阅读氛围不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大家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很大。但在电子文化盛行的时代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深处的阅读环境堪忧。首先,成人每天都被智能手机捆绑,“低头族”越来越多,他们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有些父母甚至和孩子交谈的时间都不多。其次,应试教育让阅读具有功利性,“不考不读,为考而读”,许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只读课本上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这样的读书,目的只是追求高的分数,和学生个人的喜好没有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无益。最后,孩子们身边喜欢读书的同伴越来越少,周围没有形成读书的氛围。
三、培养阅读兴趣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因人而异,要注重阅读氛围营造、遵循各年段年龄特点、尊重阅读选择权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一)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
小学生阅读氛围的营造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同时入手,三者相辅相成。当下,人们过多地重视硬件阅读氛围营造,例如图书馆、图书架、图书角、书房的设置等等,其实现在我们更应把视角往软件阅读氛围的营造上换一换。
1、社会阅读引导阅读氛围的营造
主持人董卿制作的的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全民中推起了一股阅读的热潮。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时,朗读亭就会进入七座高校,人们在亭前排起长队一次进入朗读亭中,为自己的家人、朋友或是想要为之朗读的人朗读三分钟,而这段朗读还有可能会出现在每一期的《朗读者》的片头。正是这样的节目,让身处浮躁和喧嚣的人们得到了一丝阅读的乐趣。在西安有一批志愿者妈妈由于致力孩子的阅读走到了一起。她们志愿服务幼儿和小学低年段的孩子,经常在广场、公园这样的公共场所为孩子们讲绘本故事。为了吸引孩子们听她们讲绘本故事,她们根据故事内容制作卡片道具,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孩子们走进故事情节中,同时组织孩子们进行绘本故事分享,这样让孩子们由听到读再到讲的过程,使孩子们在直观互动中慢慢对阅读产生的兴趣。正是由于像董卿这样喜欢阅读的主持人,通过制作朗读类的电视节目,广泛地引导了大众阅读的氛围;也正是由于志愿者妈妈们通过公益讲绘本故事的活动,引导营造了孩子们生活中的阅读氛围。只是,这种影响还不够广泛和持久,这也正是我们要努力之处。
2、家庭亲子阅读促进阅读氛围的营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上有这么一句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得妈妈。”由此可见,亲子阅读在学生课外阅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父母是否读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基本上所有的父母都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给孩子讲过故事,那时我们都发现孩子小时候很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讲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戛然而止了。父母不讲了,孩子不听了,阅读也终止了。在父母讲故事的这种亲子阅读形式慢慢退去的时候,家长就要考虑如何让亲子阅读以其他的形式保持下来?首先,家长的阅读习惯不能丢。例如,我们在一则网络漫画中看到,地铁上坐的两对父子,其中一父亲在看书,他的儿子也在看书;另外一父亲在玩手机,他的儿子也在玩手机。可见,父母的业余爱好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其次,给孩子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孩子们在看完书之后会急于分享,作为父母要耐心地听孩子讲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及时鼓励。第三,家长要根据孩子的阅读兴趣,准备相关的书籍,让孩子随时都有书籍可读。总之,亲子阅读切不可虎头蛇尾,前功尽弃,坚持仍是阅读兴趣养成的关键。
3、学校阅读活动丰富阅读氛围的营造
学校是学生读书的重要场所,也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责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目前,许多学校都在打造“书香校园”,无论能硬件和软件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要真正达到书香满园,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例如,有的学校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有的学校开展的“阅读储蓄”活动,有的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每天一分享”“每月两活动”等各种各样形式不一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习惯养成的润滑剂,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学生在这种活动激励下,自觉形成“追赶超越”的风气,课外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良好氛围也形成了。
(二)遵循年龄特点选择读物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选择阅读书目的时候,必须根据每一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一二年级低年段的孩子,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绘本,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爱我爸爸》《种子的故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等;三四年级中年段的学生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他们就可以选择《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樱桃小丸子》等书籍;五六年级高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他们就可以选择《居里夫人》、《鲁滨孙漂流记》及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等等。由于孩子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具体到抽象慢慢转变,所以选择书籍要考虑其年龄和认知特点。
(三)尊重阅读选择权利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中说:“只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梁文道说:“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世界上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书。”如果你想让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不同的孩子由于性别、性格的不同,对于阅读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老师家长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孩子自我选择书籍的权利。例如男孩子更喜欢科普、军事方面的书籍,女孩更喜欢故事情节性强的书籍,性格温和的孩子喜欢柔和文艺的书籍等等,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向孩子推荐书籍,但要让孩子自主选择,切不可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书籍,从而导致孩子对阅读的抵触。
阅读,会让不同的人成为独特的自己。随着基础教育向纵深推进,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在科技大发展、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每个人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小学阶段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使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012年
2、《如何让孩子产生阅读兴趣》 庞晓兰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
3、《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月
4、《小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和思考》赵世斌 吉林教育 2017年8月
5、《激发课外阅读开拓课外阅读空间》繆振东 新语文学习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