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读书“四问”
发布时间:2019-05-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云

天下读书人多矣!每个读书人皆有其独到的读书方法,似无须本人在此赘述。但鉴于青年人读书(尤其阅读思想艰深的学术著作,姑且称之为研究型读书)确乎又存在诸如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的问题,故笔者姑且以过来人的身份将读书经验和盘托出,以期对青年朋友有所助益。

 

    科技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读书亦然,南宋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即强调读书须有问题意识。对于学术类的著作,笔者尝以四问法践行之。

 

    所谓四问,即是说在阅读文本时,读者应采取主动姿态向文本发问。

 

    第一问,当问询:作者想要干什么?读书犹如作战,弄清对方的战争意图,乃是取胜的关键。问询作者想要干什么,就在于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唯有知晓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作者想要干什么,方能较快地进入情况,把握文本主旨。譬如,以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例,若压根不知著者目的,是极难读懂——甚至压根读不下去的,因为晦涩的语言、繁多的概念、复杂的句式以及独特的思路足以将人拦在门外。倘若知晓康德之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之理性能力之考察以解决认知何以可能(知识何以可能),那么,在阅读该文本时,虽觉其艰深,但至少阅读时有了方向感。方向感对于读书极为重要,读书有了方向感,方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坠入云里雾里。

 

    第二问,当问询:作者是怎么干的、干了些什么?具体而言,就是作者围绕其论证的问题或主张都干了些什么,尤其要弄清作者是怎么干的。弄清此问题是极需功夫的,它不仅需要读者反复精读,而且尤需读者对文本下一番解剖学的功夫。其中,怎么干的主要剖析作者所采用的思维路向、论证方法及相关的建构术。譬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采用追问(逼问)、思辨方式,将问题层层引向深入,最后将思想接引(建构)出来。干了些什么,主要是具体内容之构成,可喻作文本之血肉,譬如《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辩论,关于勇敢的辩论,诸多细节及例证则构成文本的血肉。以笔者经验,若读者能把握住作者的思维路向及论证、建构方法,干了些什么即内容的部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为方法若建筑构架,内容则似建筑材料。掌握了文本构架,即基本掌握了文本内核。更何况,理解构架亦须通过对建筑材料的分析。如此看来,第二问实则包括两个重要问题,即怎么干的干了些什么,不过,考虑到方法和具体内容密不可分,故笔者将其合并为一,名之曰作者干了些什么

 

    第三问,当问询:作者干成了没有?此问题的潜台词有二:若作者干成了,对后人有何启迪?若作者没干成,又存在哪些问题?读者将如何评价文本、评价作者?此一问可谓相当见功底的一问,唯有吃透文本、弄清问题、熟稔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方能有此一问。此一问,同时意味着读者不再亦步亦趋地追随作者,而是开始跳出作者的笼罩和控制,站在评判者的席位上对文本(或作者)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方法及所达到的效果进行评判。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般作者对经典文本不敢质疑,其实大可不必。经典当然有其永恒的魅力,但亦非尽善尽美,倘如此,人类有一部经典就足够了。人类之所以有众多经典文本,就在于后人敢于对早期的经典进行质疑与评判,从而留下了别样的经典。因此,对于经典文本,今天的读者当具有敢于评判的勇气。更何况,作为后来者的读者,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后来者居上的天然优势。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哲学的情形犹如拍卖房产,最后说话的人总是使前面的人所说的一切无效;维特根斯坦亦言,在哲学中,竞赛的获胜者是能够跑得最慢的人。或者,最后一个到达的人。哲学如此,其他学术性文本亦如此。既然作为读者占据后来者的优势,有机会浏览由经典到读者之间所有关于此问题的文献,故而读者应当具备更开阔的视野、更灵动的思维,更应当有信心对作者发起评判性的质问。

 

    第四问,当问询:换做,应该怎么做?如果说第三问建基于足够学术储备之上,那么此问则是颇具创造性的一问。因为,此问中,作为主体性、创造性的开始登场。此时亦将发生身份的转换,不再以读者登场,亦不再局限于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而是在把准文本脉搏的基础上,将文本所涉及的有价值的话题继续进行下去。

 

    冯友兰先生谈到中国哲学的讲法时,曾有照着讲接着讲的分判:读懂文本属于照着讲,并不增添任何新东西;而我该怎么做的问题属于典型的接着讲将接续经典文本的问题,站在时代立场,利用人类所达到的最新的成果按的思路对经典中的问题进行探索、重新解答,以期给出更为合理的解答。很明显,第四问已超出一般读者的要求,而是带有研究性的阅读。

 

    此问意义极大,尤其当我应该怎么做落实到真正地做时,意味着读者(其实已转变为作者)不仅深入问题,而且以一种实践者、探索者的姿态去将问题引向深入。反观人类学术史,举凡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著作莫不如是,费希特通过对康德哲学的问题的解答、谢林通过对费希特哲学的问题的探索、黑格尔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整合,从而使德国的古典哲学渐次达到高峰;叔本华通过对康德问题的范式转换,尼采通过对叔本华问题的挖掘,弗洛伊德通过对叔本华、尼采的另类诠释,从而将非理性主义哲学提升至一个崭新的高度……

 

    也许,作为普通的读者,似乎难以达到若黑格尔、尼采之建树,但至少我们在通过沉思将问题引向深入,并从沉思中得到乐趣;退一步讲,谁能保证下一个黑格尔不在读者中产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