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们建立提升科学素养的平台
——基岩标少年科学院的建设与活动
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唐文亚 杨筱艳
【摘要】在基岩标少科院的建设与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少先队的引领职能,认真探索了少年科学院的建设及活动的指导思想、内容、途径和方法。本课题的实施既拓宽了队员的实践活动阵地,促进了少科院活动深化,还增强了队员环保意识,提升了队员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少年科学院 建设 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少年科学院研究所作为开展科技活动、队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小学如何更好地开展少年科学院研究所的活动,让研究所正真成为促进队员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的有效途径。在经历了几次研究所的组建及活动的开展,下面谈一些有关少年科学院的建设与活动想法和做法。
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先在基岩标少年科学院下设立了 “两队两所”,即科普宣传队、基岩探秘队、植物研究所、污水处理所。“两队两所”组织建设的确定,都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由队员提炼出来的。队长由该队、所的成员通过自我推荐,竞聘演讲,全员投票产生;队、所的标志、口号由队员自己设计,自己提炼出来的。本课题的每个研究队、所,活动内容的侧重点都各不相同。基岩探秘队侧重于:节水的重要性,通过活动让每一个公民意识到节水迫在眉睫;污水研究所侧重于:水资源的重要性,水污染的严重后果;科普宣传队侧重于:科普宣传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周边的一切资源,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宣传科普知识;植物研究所侧重于: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植物种养活动,提高队员科技种植素质,增强队员绿色环保意识。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每个研究队都拓展出多种多层多元的不同活动。四个研究院所,活动时间充分,活动范围宽广,活动形式纷呈,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一)小课题的引领,拓宽了队员的实践活动阵地
2015年6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代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创造,要争当勇于创造的小标兵。“实践、探索、创新”,是少年科学院建设与发展的主题。“基岩标少年科学院”始终以队员为主体,借助校本特色课程,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让队员置身在动手实践、动脑探究、用心创新的过程之中。一批重点研究小课题,如“基岩探秘队在行动”、“生命之源——水”、“校园盆栽植物的研究”等,都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为队员的实践活动不断引来探究之清泉。少科院各分院的小课题,它们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既丰富了少科院实践活动的内容,又为少科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研之本,在交流与合作、实践与探究中,队员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了真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实现了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办学特色的办学宗旨。少科院的创新实践活动搞得红红火火,队员个个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玩、玩中学,成果显著。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少科院活动深化
富有特色的课程是少科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及时进行了以少科院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相关实验研究,设计了“挖掘资源,开发潜能,创建特色,发展内涵”的课程开发方案,把培养队员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总目标。结合科技教育特色,充分利用学校自身和周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分别以“实践、探索、创新”为主题从“环保卫士、地面沉降、污水处理、植物研究”等4个专题出发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各少科院分院自主选择,开展了校本特色课程超市等活动。
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我们坚持“尊重兴趣,体现自主,回归生活,形成特色,着眼创新”的原则,强调校本特色课程的科学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综合性;坚持立足学校实际,整合为用的原则,将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社区科技教育资源、地方名人教育资源等整合转化为可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内容。坚持 “基本学习活动、实践探究活动、求异创新活动”三位一体的原则来编写教材。并根据不同年级段的不同要求增加了学一学、想一想、猜一猜、做一做、议一议等环节。重点让队员通过阅读、观察、思考、探究等形式主动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科学知识。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将我校的少科院建设、学校特色和创新发展融为一体,为我校少科院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引来了淙淙溪流。
在“基岩标少年科学院”建设中,我们以“新课程”为纲以队员的自主实践、主动探究、自我教育为核心,把少科院建设与来源于队员生活实践的探究性小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与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相结合,使我校基岩标少先队科学院建设做到了与时俱进,视野更广,路子更宽,步子更坚!呈现出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喜人景象。
(三)科普教育的普及,增强了队员环保意识
李源潮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要爱科学。科学是智慧的化身,知识是前进的力量。要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创意,爱动脑、勤动手,多想“小点子”、多做“小发明”、多搞“小创新”,让创造性思维的花朵从小绽放。
为了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科普教育的成效,我们分别对本校三—五年级的队员和随机抽取的50名当地群众进行了科普知识、环保意识书面测试。结果发现队员科普知识测试平均分(85.5分)大大高于群众平均分(56.3分),说明科普教育能大大提高队员的科普知识。从调查来看,我校的科普教育不仅增强了队员的环境意识,培养了队员良好的环保习惯、环境道德行为,逐步行成了节约能源、利用资源的风气,而且提高了环保技能与参与意识。对高年级队员的调查统计表明,有78%左右队员积极收看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地球的故事”、“环保新干线”等栏目。
六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我校队员的环保行为变化明显,他们以如下行动实践着绿色的生活方式:在学校,不随地扔纸屑,不踩踏花草坪,不浪费纸张,教室光线强时,值日同学能及时关灯。提倡纸张多次使用,同学之间能互相监督一些随意浪费的行为;许多队员能把自己种的花草带到学校,以美化教室。班级中设立队员自行设计的垃圾分类存放箱,多数队员能将垃圾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三类,并能参与分类活动。人人参与3月的科普月,人人响应学校组织的节水活动、环保倡议活动。
在家里,多数队员能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去发现和探究身边的环境问题,能抓住对家长进行环保教育的契机,如在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的过程中告诉家长比较各种性能、节能性、有氟与无氟的区别,购洗衣粉识别有磷、无磷,识别环保型产品;在餐饮时,提倡不用一次性用品;做家务时,提供一水多用,水循环使用;在烹调时,改变父母不良的烹调习惯,尽量减少油烟的产生或开窗户通风;还有用电用水的态度、废物的再利用、建议妈妈提菜篮子,不用塑料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求父母共同收看环保电视节目等。
(四)基地活动的实践,提升了队员的科学素养
科普、环保教育的实施,激发了队员学习的兴趣,扩大了队员的知识面,拓宽了认识领域,提高了队员的科学素养。仅环保方面近几年收到队员环境绘画作品240余幅,环境知识手抄报1000余张,环境知识小卡片3000余张,刊出板报100余板次,近百篇环保类队员习作在区级以上征文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学校评选的历届城东“科普小明星的”、“小书法家”、“小画家”、更为队员全面素质的展示提供了平台。
通过课题研究,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队员与以往比较,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有的队员对动物的观察与了解非常细致,队员喜欢猜想和想象,比如看到蔚蓝的天空,就猜测宇宙上有哪些外星人类;队员学习主动活泼,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做事喜欢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能自行设计探究性研究;在生活中能灵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对所学科目更加喜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积极动手、动脑。同时,队员的科学成绩比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在片级调研中成绩名列前茅。
学校明确提出“创建科普特色”的方向,基本构建了持续发展的总框架,“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想日益明确,科普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我们制定的一整套系列规章,形成了科普教育的制度。2014年暑假花六十多万改建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班级的“绿色生物角”、学校开辟的环保画廊、开设的课题网店、种植园等为队员开辟了实践园地,队员们在辅导员们的引导下,开展实践探索学习活动。这一切,搭建起了有效的科普教育平台,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教育环境。多年来,我们通过实践探索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科普教育框架、有效途径及可行的方法,学校的科普教育特色初步形成。少科院活动建设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提高了学校知名度。
综上所述,基岩标少年科学院的建设与活动对培养未成年人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