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达到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结合语文教学,我进行了一些科学拓展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巧设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
积极引导,授予科学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进行比较,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逐步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梳理所学知识。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思维的系统化,如学习完《云房子》这篇课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雨、雪、云,说出雨、雪、云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引导和启发学生用具体的方法来感受和体验课文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身边的事物,有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动脑、动口,又加强了思维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课外延伸,丰富科学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小动物过往》这一课时,我们可在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阅资料,解决以下问题:①动物为什么要冬眠?②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冬眠的特征?③冬眠的益处何在?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通过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小狮子、蝙蝠、刺猬、猫、麻雀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皂荚树、爬山虎、旅行家树等植物的生长特点,五彩池、钱塘潮、趵突泉等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太阳、冬眠、浮力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新型玻璃等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而且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了动口、动手、动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