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1、地球的内部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认识地球内部的主要构成圈层;
2、了解地球上的三大岩石类型。
|
||
课前准备
|
准备一个煮熟的鸡蛋
|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脚下的地球究竟埋藏了什么?我们能不能挖一个洞到6000米的地心去看看呢?学生交流
二、新授
(一)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
1、教师或学生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最好让学生自己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
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读图。
3、请个别小组的几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要求层次厚度比例适当,用彩色粉笔画,并填出三层的名称(地壳、地幔、地核)。
4、学生指出并熟记各层的厚度。
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
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深度处。
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 "
其中地幔按其性质差异可分为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可以分为内核和外核。
5、以岩石圈飘移在“软流层”之上为依据组织学生分析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学生讨论,个别小组发言,然后教师小结。
岩石圈是地壳的岩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的总称。
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最好能用彩图示出)。岩浆是温度极高的熔岩,能量极大。
5、地球上三大岩石类型
(1)火成岩:由火山岩浆凝固而成的岩石。(出示一块花岗岩)你还知道哪些岩石是花岗岩?
(2)沉积岩:由风化作用造成的岩石碎屑或由生物的遗迹等经沉积而成的岩石。你知道哪些岩石是沉积岩?
(3)变质岩:岩浆火成岩或沉积变质而成的岩石。你知道哪些岩石是变质岩?
|
|||
备注:
|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2、运动着的地球——漂移的大陆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了解大陆漂移现象;
2、“大陆漂移说”的由来。
|
||
课前准备
|
|
||
教学过程:
1、地球形成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过程中,它和其它星一样,每天都在不断地运动、演变着。
2、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六大板块。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出示:大陆漂移的证据图
4、非洲西海岸与南美东海岸就像两块玩具拼图一样,可以拼成一块,这两块大陆曾经是否边在一起呢?交流
5、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6、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7、游戏
每人拿一张报纸,把你的报纸撕成6-8片,再与你的同学交换报纸碎片,把这些碎片拼回原样。
8、读“小知识”
|
|||
备注:
|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3、运动着的地球——地震、火山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2、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3、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
|
||
课前准备
|
|
||
教学过程:
一、地震
1、用唐山地震的一段实例引入。
一位深夜出急诊的医生回忆:“夜间三时半,我有急诊外出,刚迈出门坎,地震就来了,先是晃,天旋地转,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颠,脚底像过电似的,紧接着房上的砖瓦飞了下来。我心里发慌,那呜呜的声音,使人毛骨惊然,四周一片漆黑,倒房坍屋的巨响和呛人的灰土味,使我跑了起来,可是才跑了三四步就觉得不对劲。一看,呀!我怎么已经上了房顶!”
2、准备一些筷子和钢锯条,在课上做实验,体会震动与力的关系,此时教师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
3、读课本P:7,总结地概念。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中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可以用中国、世界地震分布图或投影片演示。
4、地震的灾害可让学生讨论,个别回答。
5、地震的预报和防范,学生阅读课本。
(1)张衡与地动仪。
(2)民间的预报方法常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
如: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农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3)现在科学家通过地震仪可准确测量出地震。
(4)地震的防范: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不知所措,要冷静地快速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小开间房子里或桌子下。
二、火山
1、给出学生如下几个问题(可以板书,可以发条子):
(1) 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
(2)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
(3)火山可以分为哪儿类?
2、引导学生看图片或录像,时间不要长,可重复播放一次,然后再学习课本,在学生读课本的同时,教师板书一幅火山构造图。
3、小组讨论,并逐一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
(2)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3)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弓l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为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5)火山可按活动情况不同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4、组织学生列举世界著名的火山并说出火山的位置,如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
|
|||
备注:
|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4、运动着的地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了解地球表面的几种主要的地形。
2、了解土壤的形成。
|
||
课前准备
|
地表形态图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请学生看图,说说地表有哪几种形态。
三种形态:平原、山地、高原
2、让学生举例说说。
3、让学生说说地球表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地形?
这些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4、让学生说说什么叫风化?
5、讨论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当地表岩石被风化破碎与其它物质混合时,土壤就开始形成。
6、出示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图片,说说它是怎样形成的?
7、什么叫侵蚀?从书中找出答案。并可再举一些这种例子。
8、让学生了解水、波浪、风的侵蚀作用。
三、总结
|
|||
备注:
|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5、生命的奥秘——海洋,生命之源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了解生命起源于海洋。
|
||
课前准备
|
生物图片
|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新授
1、你知道地球上有哪些生物?
2、让学生观看各种生物的图片。
3、让学生讨论这些众多的生命从何而来?
一般认为,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4、让学生了解最早的生命形态。
最早的生命非常简单、非常微小,它们都是细菌和微生物的形态。
5、总结
三、作业
查资料:生命起源于海洋吗?
|
|||
备注:
|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6 生命的奥秘——地球上的生命何时大量出现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地球上的生命是何时出现的。
2、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最初的形态。
3、初步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怎么回事。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先说说课前你对收集到的资料的了解。
三、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指名说书上和内容,认识最初的生命。
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说说最初的生命都是非常微小的。
四、认识图片资料
1、电脑出示一组有关澄江化石群的图片。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什么感受?
2、交流感受
3、借用网上的资料说说生命大爆发事件发生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
4、用现代的生物形态与最初的生命形态作比较,让学生找找在寒武纪有哪些是我们现在有的生命形态。
五、课堂总结:说说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
备注:
|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7、生命的奥秘——生物由水登陆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了解最早的生物出现在水里,生物是由水登陆的。
2、知道最初水中的生物是藻类。
3、知道两栖动物就是反映了鱼类变成两栖类的过程。
|
||
课前准备
|
蝌蚪进化图
|
||
教学过程:
一、 了解最初的水中的生物是藻类。
出示各种藻类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并且让学生知道最初的生物都生活在水中。
二、环境变化使生物由水登陆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由水向陆地繁衍。
1、出示最早的陆生植物:藻类
2、认识藻类
3、最早的两栖动物——鱼石螈
出示图片,并根据图片进行描述。
使学生知道这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
三、了解鱼类变成两栖类的过程
1、播放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
1、藻类为什么从水中向如丧陆地发展?2、最早的两栖动物是什么?
|
|||
备注:
|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8、生命的奥秘——爬行动物时代和鸟类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知道一些爬行动物的名称,能简单地画一些爬行动物。
2、了解鸟类的进化过程,知道鸟类起源于恐龙。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要保护鸟类。
|
||
课前准备
|
鸟类进化的演变图,有关恐龙的影片片段。
|
||
教学过程:
一、 爬行动物时代
1、你知道到了中生代,最大的爬行动物是什么吗?(恐龙)
2、说说你所知道的恐龙。
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恐龙的资料拿出来展示。
3、你了解恐龙的一些生活习性吗?
4、你知道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吗?
5、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爬行动物?
6、你能简单地画几个吗?
二、鸟类起源于恐龙吗?
1、你知道鸟类起源于哪种生物?
2、出示鸟类的演化图。
3、说说你知道哪些鸟类?
4、这些鸟分别有什么生活习性?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鸟类?
6、提出倡议
|
|||
备注:
|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9、生命的奥秘—哺乳动物统治地球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指导学生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归纳概括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通过认识动物特征,对学生进行热爱动物的思想教育。 |
||
课前准备
|
|
||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回答后教师总结,动物大家族种类很多,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形形色色,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家庭——哺乳动物。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1)指导学生认识哺乳动物外形的共同特征 (出示挂图投影片:猴、牛、鸽、金鱼、猫、狮、青蛙的外形。) ①观察:画面中有哪些动物? ②讨论:哪几种动物可划成一类? ③小组研究: 狮、牛、猴、猫外形有什么相同点? 找出狮、牛、猴、猫特有的相同点。 狮、牛、猴、猫外形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讨论后教师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哺乳动物繁殖后代和喂养后代的共同特征。 (3)教师小结: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都长毛,而且都是胎生、哺乳,这是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凡具有这些特征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凡不具有这些特征的动物都不能算哺乳动物。下面让我们来判断一些动物是哺乳动物吗?
(出示自编哺乳动物特征儿童巩固知识) 2、指导学生认识形形色色的哺乳动物,讨论: ①哪种动物具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②蝙蝠、鲸、海豚是否属于哺乳动物?为什么? 教师小结:无论在地上跑的,水中游的,还是空中飞的,只要符合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都是哺乳动物。
请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动物中的哺乳动物。
(三)、巩固
讨论:你还知道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请你说一说,冬虫夏草究竟是昆虫还是草呢?
(四)布置作业:填写书上填空。 |
|||
备注:
|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10、生命的奥秘—人从哪里来?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目标
(要求)
|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
||
课前准备
|
录像、图片
|
||
教学过程:
一 、 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纪录片)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
三、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进化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有那四个阶段呢?
四、课堂练习:
(1)在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黑猩猩 B、大猩猩 C、长臂猿 D、长臂猴
(2)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 )
A、南方古猿和能人 B、直立人和智人 C、能人和直立人 D、智人和能人
(3)人属于动物分类中的哪一类?
(4)人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吗?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