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的艺术》区年会论文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7-0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黎娜

 

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的艺术
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周黎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
就教学手段而言,提问是最古老,也是每一个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最早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提问”的存在,先秦时期教育家的著作都提到了“提问”,特别是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提问法的成功运用。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关键的一环,优化课堂提问不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更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提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问”这种教学手段仍很重要。所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是当今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依据学生学情,课前充分预设,课上灵活应变
 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
 教师上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设计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状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不均衡性,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期设计教学。                                                                                                                                                                                                                                                                                                                                                                                                                                                 
 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所以教师在预设时要考虑低年级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要设计出既能吸引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又能有效让他们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所提问题不能太抽象,低年级的小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难度,但是又要形象,容易让学生理解。
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提问既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压抑学生的发展积极性,也不会使学生缺乏思考,思维得不到锻炼。教师这样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提问,不仅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了解班级的情况
 班级授课制是现在普遍的教学制度,一位教师要教授的是一个班的学生。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自然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一个班级里有那么多个小学生,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了解班级里的情况,了解班级里学生学习的状态,了解班级里学生学习的模式,依据每个班级的不同,针对不同的班级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了解了班级的情况,就能够取长补短,及时对班级进行调整。对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行为,教师要及时进行强化,对于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行为,教师要及时遏制。在教师的调节之下,学生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节节攀升。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主体是学生,教师起的是指导的作用。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投其所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教师的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等。了解了这一系列情况之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必然是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能够使学生乐于学习,热爱学习。
 (二)精推细敲课堂提问,做到张弛有度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用提问的次数多少来评价。课堂提问的数量应该按照科目、课的类型和结构来确定。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使提问更实在、更有意义。
1.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问题太浅学生不用花时间思考,就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就懒得思考。问题太难学生即使动脑筋想也不会,更是懒得思考。如果一个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也就不会发生。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是那种能简简单单地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回答的问题。是非问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含金量都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侥幸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 所以,对问题难度的把握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功。
2.把握好问题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符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问题。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各有不同。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就要顺着思路逐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把握好问题的广度
课堂提问不仅仅要注意难度、深度,还应该注意问题的广度。不同学科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教师在教学语文时要积极挖掘其他学科中的关联因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把各个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知识源于实践,而又能促进实践发展。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教师的教学也要结合实际展开。教师在提问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讲究提问技巧,灵活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不仅有“问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问”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要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与技巧。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
1.联系实际,单刀直入
单刀直入,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不拐弯抹角,联系现实生活或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学问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有的教师解决疑难时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不分轻重主次,或提问过于空泛,或提问模糊不清,或提问缺乏新意,结果不仅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且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会思考,准确理解课文。例如,《海伦·凯勒》一文中写道“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这句话是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一个关键点,但是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抓住“最亲密的伙伴”提问:最亲密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伙伴能称得上是最亲密的伙伴?你身边最亲密的伙伴是谁?理解了最亲密的伙伴是什么,教师再追问:让这样亲密的伙伴理解自己的表达都如此困难,想一想海伦要花多少心血去学习,从这样的海伦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结合自身的感受理解,让学生豁然开朗。
2.打破砂锅问到底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全面或不得要领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追根溯源,从正反面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指定的目标逐步推进。教师的提问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要做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好学、乐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教师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一环扣一环地提问,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教师进行了如下提问: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都”是什么意思?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而不是美食之都?你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2-4小节)读一读这三小节,看一看每段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由简到繁地一步步追问使学生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对描写手法的理解。
3.于无疑中设疑
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感觉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于无疑中设疑,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不放过教材中看似平常处、易懂处,注意深层思考,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第三小节前三句话“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读起来平平凡凡,字里行间意思简单,一读就明白。让学生理解这三句话的内容完全不是问题,但是这三句话在描写手法上暗藏玄机。看似普通的重复描写,实则是“复沓”的描写手法,其中抒发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在学生觉得无疑时抛出疑问就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4.反向思考,“唱反调”
“唱反调”即对现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利于促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这也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例如,教师在教《落花生》时,引导学生反向思考:桃子、石榴、苹果成熟时,把鲜艳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使人一见便生爱慕之心,这到底是不是它们的缺点?它们是不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通过讨论,学生既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也拓展了自己的思路,明白了外表美与内心美结合才是美的理想境界的道理。
5.曲径通幽,迂回问
曲径通幽即是指教师不正面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迂回地指向问题,也就是常说的曲问或迂回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容易吸引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可巧妙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爱如茉莉》写道“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教师设计了如下提问:爸爸为什么没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费尽心思编的谎话直奔医院?爸爸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可能买的饺子和妈妈包的饺子形状不一样。接着教师再问:仅仅是看了一眼饺子爸爸就知道妈妈出事了,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便让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无处不在。
6.联想提问,发散思维
联想提问即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学生自己类比出新的问题,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也可直接让学生展开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第十三小节的教学,教师这样设计提问: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园子?前面我们学到在园子里的我是怎样的?这样的描写手法我们可以叫做什么?这段景物描写和你平时写景一样么?你能仿照作者的写法在试着写一段么?这样的提问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四)用亲切自然的态度提问,使学生不惧回答问题
好的课堂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意,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不同学生听讲时的心态也就随之不同,强硬专断型的教师往往是让人敬而生畏的。小学生身心发展仍然没有完全,对于外在压力的抵抗能力自然是不及成人的。教师发问时若是语气强硬、态度严肃,那么学生即使本应该会回答也会变得诺诺地不敢回答。由此,在课堂上呈现出的情景自然就是有问无答、气氛严肃,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不能达到教师所预想的那么好。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调,以便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教学效果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语言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的语气和态度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用亲切自然的态度。
首先,在提问时教师要以亲切的态度提问。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迟疑时,教师同样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而不是在学生迟疑时板起脸孔、语气强硬地让学生坐下。引导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去关怀和爱护学生。当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时,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反应,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的行为。最后,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即使学生的回答并不对也不要对其进行严厉批评。教师的表扬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强化物,教师恰当地运用强化艺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有效地控制课堂答问的气氛、节奏和秩序。
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春日里的春雨,只要教师以真情来对待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那么对于教师的教诲也就会认真听取。课堂提问时,教师以亲切的态度进行发问与引导答问,学生就不会出现惧于回答教师提问的情况,课堂提问的效率会在教师的亲切提问中得到提升,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会事半功倍。
提问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当堂反馈,当堂控制,调节教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问好比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教师能够好好地运用这一武器的前提是要“利其器”。而要做到“利其器”首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提问的意涵、类型、原则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对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出现的不足进行成因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有效策略,以求能够实现有效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