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大声读,为孩子打开一扇阅读的窗
发布时间:2016-06-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牟琳

 

大声读,为孩子打开一扇阅读的窗
 
用阅读,温暖孩子的心灵,也温暖我们自己。读吧,让我们一起回家……
   ——题记
冬日的阳光从南边的窗户跃入教室,将靠窗孩子的小脸暖得微红微红的,教室也因阳光的到来变得越发明亮。此刻,中午的时光是闲适的,孩子们捧着书在自己的座位上或倚或靠,静静地徜徉在书海之中。我揉了揉有点泛酸的眼睛,将书轻轻地合上,瞅着孩子们这样“心无杂念”地看书,我很快乐。
带这一班孩子已经四年了,从最初一年级时的小不点到现在一个个眉目间神采飞扬,时间真是神奇。这四年,我也看着我的孩子们一天一天变得沉静,因书,因阅读。当学校老师说到我们班——“你们班呀,哦哟,也就在看书的时候最安静。”我知道,那是一种羡慕,那也是我的一种骄傲。这四年,为了孩子们的阅读,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问题:面对“没有书”的尴尬
做语文老师的,都知道课外阅读的意义,但大家都在课外阅读这条路上走的很辛苦,特别是耕耘在农村的语文老师。平日里的闲谈中,一说起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问题,我的同事们总是一种义愤填膺的样子。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我们都恨不得将书店里那一本本好书成堆的摆放在我们的孩子面前,让他们尽情地阅读,让阅读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文化的根,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我们首先面对的却是没书的尴尬,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
我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推广课外阅读的。开始多数家长的态度非常的冷漠,在他们的意识里只要读好一本语文书就可以了,何必给孩子花闲钱买什么课外书,再说现在书的价格又都不低。有些家长是看到老师开口,说了得买,那就买,而结果是有第一次就没第二次了。即便陆陆续续的,班上的孩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两本课外书,可一学期下来,该看的童话也都看了,同学之间相互换着看也看完了,于是,孩子们就陷入了没书读的困境之中,渐渐地阅读兴趣也淡了。我想很多老师都曾经遇着过家长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在家里一点书都不会看,就知道看电视。而他们口中所谓的“书”,应该是“语文书”吧。让孩子,每天读一本语文书,有哪个孩子会愿意呢?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喜欢阅读的,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那本他们喜欢读的书,而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没能帮孩子找到那本属于他们的书。
学习:初识“大声读”的美丽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里淘到了《大声读给孩子听》这本书。用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将它看完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看完书后心中涌动起的那种激情与冲动,当时就一个想法:我要大声读书给孩子们听!之后,我又在网上看了刘颖老师以“大声读”的方式执教的图画书阅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的录像课,我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了。整堂课的教学其实很简单,从开始到结束,老师只是在做一个朗读者,和孩子们一起慢慢走进故事里去,读文,读图,再和孩子们一起慢慢走出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堂课,一个优秀的朗读者,带领着孩子让阅读变成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而我仿佛也成了一个孩子,随着刘老师一起静静地沉醉在她的故事里了,也让我想起了奶奶,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童年的小人书……
很小的时候,奶奶每卖完一次瓜秧,总会给我带回一本小人书,然后在那棵老桑树下抱着我开始给我讲书中的故事。那一个个故事从奶奶口中流淌出,成了我儿时最大的精神享受和心灵慰藉。好多故事,现在想起也依然清晰。稍大点,我便开始占有爷爷的那个半导体收音机蹲着点儿听评书,开始自己翻看那些小人书,开始了识字……于是,我忽然发现,我最初的阅读就是从听故事开始的。
一本精彩的书,一个充满激情的朗读者,一群静静聆听的孩子,构成了简单的“大声读”,构成了一种不一样的阅读形式。其实,“大声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听的一种读书形式。它可以在亲子之间开展,也可以是教师面对整班或个别学生。这种形式,充分解决了“没有书”的困扰,全班只要有了一本书,就能带领孩子亲近经典,走进名著。后来,我又阅读了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它告诉我“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阅读了周益民的《上读书课啦》,它让我明白了带领孩子走近好书需要智慧的方法和技巧;阅读了薛瑞萍的《我们班的阅读日志》,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爱书的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同事们、家长们一起读书留下的精彩足迹。终于,我心中的小火山爆发了。
实践:恋上“大声读”的感觉
带着一种激情,一种对阅读的热爱,一种对孩子以后美好阅读的美丽憧憬,二年级的新学期始,我在班上开始给孩子们读故事。我选的第一本书是《乘着秋千旅行的猫》,我和孩子们约定早上读一次,中午读一次,大家都有空的时候也可以读一次。从第一天起,孩子们就听得入迷。之后当我一拿着这本书走进教室,教室里便是一阵雀跃,“哦!讲故事啦!”大家都会用最快的速度做好聆听的准备。而平日里,我用小棒使劲地敲桌子都很难安静下来的。有时候我忘记了,孩子们就会很慎重地提醒我“今天的故事还没读呢”。有时候外出了,可故事不能不讲,第二天准会有孩子强烈要求给补上。有几天嗓子哑了,可孩子们还嚷着“老师你轻点给我们读”。就这样用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一本书在孩子们的催促之下读完了。也正是在这三个星期里,我从很多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阅读的渴望。于是我趁热打铁,给家长朋友们写了一封《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致202班家长》。信中我就课外阅读的意义,班上正在开展“大声读”的情况和孩子们表现出的热情以及接下去成立“班级图书小银行”等事项和家长们做了真诚的交流。没想到,信发下去那天晚上,就有家长打电话来让我帮他们的孩子买书,说是不会挑,还是老师懂。也在那个星期六,我在书店里呆了一个多小时,受6个孩子家长的委托,从书店里提了两大袋的书回来。星期一,当我把书送到这6个孩子手中,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还有其他孩子羡慕的眼神,而我又在星期六帮一些孩子跑了趟书店。也就这样,慢慢的,我们的“班级图书小银行”有了第一批存书,孩子们开始迈开自主阅读的新脚步,而我的“大声读”之旅又在一个孩子提供的一本金波的《雨人》中开始。
步入三年级,孩子们的识字量多了,阅读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好多孩子都已经不再满足于那些简短的故事,为呵护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我利用发奖品的机会,孩子们的手中就多了《苹果树上的外婆》、《外公的樱桃树》、《永远的萨克斯》、《银顶针的夏天》……光听这些书名,是不是你也悄悄地被吸引了。逐渐地,孩子们丢弃了一二年级那些翻烂了的童话故事,开始走进儿童小说的精彩文字世界,而我也开始尝试着给孩子们上导读课。
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老师一定熟悉曹文轩并迷恋他的文字。当我第一次读完《草房子》,读完《青铜葵花》,我就希望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分享。我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准备了《青铜葵花》的导读。在那一个明朗的早晨,在我娓娓的朗读声里,我们一起走进了那片美丽的大麦地,走进了一个叫青铜的男孩和一个叫葵花的女孩的世界。当课结束时,几个女孩泪流满面,一个男孩跑到我面前向我借走了《青铜葵花》。后来,我们的书架上多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野风车》,还有《根鸟》。再后来,我将这一课从301班上到601班,每上一个班级,都会有孩子来问我借这本书或询问哪可以买到这本书。
其实大声读时,可以是整本书按部就班地朗读,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朗读一个章节或片段,其间加入孩子的猜测、表演、交流和讨论,也可以设计一些续写的小练笔。而这种做法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识字量较少,独立阅读的能力相对欠缺。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一些长篇小说可以从中选取几个最精彩的片段朗读,从而激发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大声读时,我感受到一种喷薄的力量,一种激发起孩子爱上阅读的无穷力量!
收获:感受“大声读”的魅力
1.大声读,给予孩子畅快的阅读享受
源于爱书,爱孩子,在大声朗读中我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融于一体,通过声音传达给孩子,给孩子情感的熏陶。当我们一同浸润在文字所营造的那份美好之中,那种美妙的感觉决不是苦口婆心的说教所能取代的。那是一种情感共鸣,一种心灵相依。有一个《石头汤》的故事也许你听过,大声读就像故事中那神奇的石头汤,可以引起孩子对书籍的兴趣。教师则是那聪明的旅人,只要熬好“大声读”这一锅石头汤,便能让每个孩子都品到书的馥郁。想起一年级时,孩子们用小手指,吃力地指着书上的字一个一个“啃”过去,从这样的阅读里能获得一种享受吗?而大声读时,孩子们没有了生字的羁绊,没有了阅读的疲倦,尤其是那些阅读能力较差的孩子,听老师大声读,也是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这怎能不是一种享受呢?我的声音或许并不动听,但没有一个孩子介意,他们就是那样简单地喜欢我的朗读,在我的朗读中沉醉。
2.大声读,激发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
读故事,其实也不是纯粹地把故事从头到尾读给孩子听,而是让孩子边听边融入故事之中,和故事中的人物同欢喜共悲戚。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我经常利用故事情节的冲突之处,利用矛盾之处设置悬念,让孩子来猜猜故事的发展,想想故事的结局。于是,我发现了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装着满满的故事。在《青铜葵花》这一课例中,朗读《冰项链》这一章中葵花看守着茨菰田,当嘎鱼撑着小船,赶着鸭群而来的时候,故事戛然停住让孩子们想想下面的故事会怎么发展?孩子们做适当猜测,接下来的听读,他们自然是急于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的。又如课的最后一个设计,“一个消息传来,城里的人要将葵花接到城里去生活,这个消息像一朵黑色的云彩漂浮在大麦地。葵花会离开大麦地吗?青铜一家会让葵花走吗?最后葵花是走了还是留下了呢?”孩子们经过一番激烈的“舌战”之后,我丢给他们一句“也许为了爱,他们会让葵花留下,但是也许同样为了爱,他们会让葵花离开,你们还是到书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吧”。其实,讲故事中适当的停顿,是为了更好的开始。边讲故事边提问,唤起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好奇心,更多的是引发了孩子的阅读期待,在主动思考中,成功点燃了他们的阅读激情
3.大声读,丰富孩子个性的语言积累
因为大声读的形式是动态的,是相互的。阅读时,我的声音、表情、动作、发问,都对孩子们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进步,作文的语句更通顺流畅了,而且优秀孩子的文字具有个性化了。从周记里反映出孩子们超强的想象能力和编故事的能力。孩子们周记的内容单一,很多老师都曾经遇到过,但自开展了大声读几个月之后,我就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的表达感觉不一样了,全班45本周记里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童真世界。班上有个叫郑博涛的男孩,向来都是坐不住的,可有次周记居然在小作文本上写了6张,写了一个关于冒险的童话,而且文从句顺。当我在全班孩子面前读完这片周记时,孩子们惊呆了。的确,这带给我们多大的惊喜呀!之后,他写周记的热情高涨,经常创作出不同又有趣的故事,也影响了很多孩子争相模仿。一度,在班上掀起了一股创作童话故事的热潮。真的,是大声读,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自己读起来,说起来,写起来。他们模仿人物说话,反复回味诵读一些精彩的片段,并在这种回味中逐步积累了自己的语言。特别是一些语言积累苍白的孩子,慢慢在聆听中建立起较规范生动的书面语言模型,这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多么难能可贵呀!简单的听故事并不简单,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老师、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互动。思维在这过程中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在这过程中张开了,情感在这过程中起共鸣了,语言在这过程中积累了。在大声读的过程中,孩子的进步是那样的自然。
 
诗人狄金森有这样一句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我想,只要我坚持,我用心,只要有一本好书在手,我会用大声读继续幸福着孩子的耳朵,激荡着孩子的心灵,“蛊惑”着孩子的阅读热情。大声读,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阅读的窗,站在窗外,他们定会选择不同的风景,驻足欣赏。有人看到了晴空变幻的浮云,爱上了幻想;有人看到了鸟儿舒展的双翼,爱上了飞翔;有人看到叶尖上滴垂晶莹的水珠,爱上了跃动……就让我们的孩子在心灵的阅读中自由成长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