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路 慢慢地走
———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武进区城东小学 陈霞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凉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情;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卷首语
《孩子你慢慢来》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另外两部为《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她34岁做母亲,自称从此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作者写的就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平常小事,看着这些文字,我感觉她是和我、和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的、有着深深母爱的母亲。而我却不能写出这么美、这么有感触的文字。
卷首语中那个眼睛清亮的小孩婆婆对他的呵斥,也许只是一种对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对孩子的耐心等待,让我看到了一种对孩子的尊重。“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作者对孩子打蝴蝶结时细腻的描写,我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绳编蝴蝶结,由于还是个五岁的孩子,手眼并不是特别的协调,因此,总是穿不进洞里,但是他没有着急,仍然不紧不慢的做着,仿佛这个杰作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这种属于孩子的内心的平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本书中,第二个故事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老师责骂,最后,带着三个弟妹,在爱河边跳了下去。看到这里,我的心狠狠的纠了一下。其实,我一直没有看懂这段文字被放在这里的目的,也许是想说,若是这位教师能给孩子一个“慢慢来”的机会,孩子就不会因为压力与鄙视而自杀;也许,是想让教师也能和作为母亲的一样,关心孩子,耐心地对待孩子。
孩子们的世界,和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就不能只从我们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其次,小孩子与生俱来,对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会问一些奇怪或让我们惊奇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这种质疑能力。再者,孩子们的观察力又有着他们独到的一面,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观察结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这个世界。所以,教师要做好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当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不添加任何的主观色彩。
孩子,请你慢慢来,教育是艺术,更是一门慢艺术,教育是慢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教育是生命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们作为教师的,切不可为了眼前的一点成绩,而急于让学生快跑起来,摒弃内心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静下心来,静静的欣赏一个孩子的成长,也许我们会发现教育其实很精彩。老师,请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