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 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 , 于是在 中国的社会 阶层 中, 出现 了“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由于农 民工流动性大 , 他们 的子女又称 为 “流 动儿童” 。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 年 版)》已经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不少于 145 万字的课 外阅读 总量 。 新课程特别 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课外 阅读 , 让学生能 “ 阅读 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 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独立 阅读能力。”
一、流动儿童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 , 了解到 流动儿童在课 外 阅读方 面普遍 存 在以下问题 : 1. 主观原 因。流动儿童都喜欢课外 书, 但主动阅读的却很少。 2. 家庭 原 因 。在 流动儿 童 的家庭 里 , 家长对看课外书不重视 , 家长对流 动儿童的学业关注度几乎为零。 父母忙 于生计 , 起早贪黑, 家长有心无力, 很难 有 时间过 问孩子的学习。 再加上流动儿 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差。 3. 学校原 因。学校语文教学缺乏对 学生的课外阅读系统指导 。 在学校教学 中, 只有个别教 师比较注重对学生课外 阅读的系统指导 , 而大量的学生处 在放 任 自流的状态 , 学 生阅读 习惯差 , 阅读 不能有效地进行 。
二、 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对 策 随着教改的不 断深入 , 在 阅读教学 实践中, 如何让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与 课内阅读双轨同行 , 让两者达到最佳的 合力状态, 有效地培养流动儿童的阅读 能力 呢?
(一)激发兴趣, 促成阅读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 阅读兴趣 。 故 事人人爱听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 个个精神抖擞 , 双耳立竖 , 喜悦之情溢 于 言表 , 迫不及待 地想一 听为快 , 随着 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被渲染了的故事 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有趣、 或 惊险, 或奇特 , 或令人感动、 悬念百出的 情感世界里。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 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学生被扣人心弦 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让 ’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黎适 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神奇境 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去进 行阅读, 这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谈 自己读书感受 激发兴趣 。 教师 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 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 用“现身说法”激 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 读欲望。同时有计划、 有 目的地收集一 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 欣赏; 讲 述 名人 读书成才的故事 ,进 行对 比教 育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 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 向,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 的阅读尝试 。
(二 )教给方法 , 指导阅读 兴趣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动力, 但 是学生光凭兴趣阅读时毫无 目的性的。 有的学生只凭兴趣 , 凡有生动情节的故 事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 ; 有的读了好 文章, 也不懂得积累知识, 吸取技巧, 用 到写作上。 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 微。因此,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 爱读 , 而且会读 ,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阅读的方法很多种 , 这里所要谈 的是我 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 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 根据学生在课 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 需要 ,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 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 了《 只有一个地球》 一课 , 学生为了更全 面、 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 自然的 密切关系, 有目的地阅读《 人与 自然》 一 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阅 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 就是对于 某些重点文章 ,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 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元和端礼 说 : “每句先逐字训 之, 然后通解一句之 意, 又通解一章之意, 相接连作去, 明理 演文 , 一举两得” 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 法。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最主要最基本 的 手段, 教师指导学生精读 , 要求学生全 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 做到口到、 眼 到、 心到、 手到, 边读 、 边想 、 边批注 , 逐 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 报不发音, 不辨读 , 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 速地观其概貌。 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 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 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 可以做到 用最少的时间, 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 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 是 很难适应社会 飞速发展的需要的。 因此 教会学生根 据 自己的阅读需要 , 而采用 速读法。 4摘 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 读过程中根据 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 旬、 段及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 或对阅 读的重点、 难点部分划记号, 作注释, 写 . 评语。 俗话说 : “不动笔墨不读书。 ”文章 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 精彩生动 的词句、 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积存进 自 己设立的“ 词库” 中, 为以后的作文提供 丰富的语言积累 , 同时还可以对 自己订 阅的报刊杂志, 将其中的好文章剪切下 来 , 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读与思 共 , 思与读随。 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学着 用 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审视、 对比、 评判 书中的内容, 并及时记下 自己的感受与 疑点。 总之, 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 , 阅 读才会变得更精彩、 更有实效。
( 三)鼓励先进, 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 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 容易 “ 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 高阅读质量 ,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每 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 读检查、 评比, 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 告会 、 经验交流会 , 或 者展 览优秀 的读 书笔记、 经验、 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 分子等。 届时也可邀请家长来参加以上 各种形式的活动, 让家长陪伴孩子一起 成长。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 生, 及时地鼓励, 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 悦。当孩子在获得成功后, 会更坚持大 量的广泛的阅读 ,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 随之形成。 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 又是 同 学们效仿的范例, 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 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其意义也就更加深 远 了 。 总之, 我们教师只有在课外阅读的 生活领域里, 带领孩子们去开辟课外阅 读的广阔天地, 只有“激发兴趣, 促成阅 读; 教给方法, 指导阅读; 鼓励先进 , 坚 持阅读” ,才能使流动儿童的阅读能力 大幅提高 , 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才会不 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