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涌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其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问题也日渐突出。本调查以大连市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作为切入点,采用调查问卷和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对4000名流动儿童进行身心健康调查,客观地判断出流动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解决有关流动儿童身心健康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评定 生存状况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一)引言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口流动的自由度还将大大增强,流动人口的构成更趋复杂化,流向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动人口规模和范围急剧增大,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明显增强,流动人口中18岁以下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数字上看,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共有一年以上常住流动人口657万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便上升到2135万人,增长2.25倍。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各种形式流动人口的总量已超过1亿人,其中18岁以下流动儿童约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
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的不确定等,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关爱、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使其子女的教育、健康和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流动儿童这个人数迅速增加的弱势群体,政府、社会逐渐投以关注,而且他们出现的问题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只有调查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
(二)研究意义
流动儿童大多随父母从农村迁入城市。大连市现有流动人口71万人,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9.31万名。对于儿童来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行为方式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他们的家长大多都忙于体力劳动工作, 家庭环境不好。相对来说, 流动儿童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简陋,既是“户籍”农民,又是“编外”市民。面临的是家长工作不稳定、家庭收入不均衡。这些孩子比纯粹的农村儿童多一份城市生活经历,但与城市儿童相比,他们没有稳定的受教育环境,
头上总是戴着“差生”的帽子,随时面临漂泊的危机。流动儿童在随父母迁徙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将对角色转换、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适应等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促进他们的发展,无论对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还是对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研究目的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市流动儿童的生存、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提高全社会对这个群体的重视程度,促进我市“共享蓝天”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实施以及保护留守流动儿童相关政策的出台,市妇联儿少部对全市流动儿童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工作汇报、走访流动儿童之家、发放调查问卷和文献检索等形式,对全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客观准确地判断出流动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详细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进一步提出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具体建议。
(四)相关概念界定
1. 流动人口:指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人口。流动人口目前常住地与原住地户籍所在地不一致,其中目前常住地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原住地户籍所在地为流动人口的流出地。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属于常住,即他们既不属于定居,也不属于短期居住,如旅游、出差、短期工作等。
2. 流动儿童: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零到十八周岁之间的学前及学龄儿童,亦即在这一年龄范围的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他们自身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流动性强,二是年龄跨度大,三是知识掌握参差不齐。这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转学而来造成的。
二、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流动儿童学校的老师、儿童、社区流动儿童之家及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在座谈、汇报中的认识和看法;定量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和推断。调查问卷主要目的是了解流动儿童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等基本情况,市妇联儿少部针对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分别设计了流动儿童心理状况调查表、流动儿童生活学习调查表、班主任和教师调查表、学校调查表等四类调查问卷。选取10所有代表性的流动儿童数量超过55%的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60份,回收有效问卷3045份,回收率为75%。其中,心理状况调查采用针对小学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 诊断流动儿童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
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八个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
根据2007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大连市11个区市县共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53.72万人,其中农民工子女为9.3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3%。在农民工子女中,总数超过1万人的区市县有3个:甘井子区2.99万人、金州区1.67万人、开放先导区1.18万人;比例超过30%的区市县有5个,分别是:旅顺口区37.9%、甘井子区34.7%、开放先导区34.6%、长海县33.3%、金州区31.4%。辽宁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已达到14.3万人,大连市占全省的65%。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性别比较高,男孩占55.17%,女孩占44.83%,性别比为123.09。
(二)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市,但由
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多数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具体分析,流动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流动儿童自身面临的问题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特别是流动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亲学历多为初中(50.3%),母亲学历多为小学和初中(分别为30.7%,43.3%)。有的家长甚至是文盲,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当流动儿童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时,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流动儿童学习情况堪忧。流动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流动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能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问题,遇到困难能虚心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学习成
绩优良。但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自信心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欠佳,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流动儿童随父母的流动经常转学,受各地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及升学制度制约,部分流动儿童难以适应城市教育,跟不上本地的学习进度和课程,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自卑,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有的只能变成留级生。调查数据显示,2.26%的流动儿童经常逃学,有14.32%的流动儿童留过级,28.58%的流动儿童转过一次学,15.97%的流动儿童转过2次以上学。有34.48%的流动儿童担心父母带自己到别的城市。然而对未来的城市生活,流动儿童普遍期待较高。因为从小就在大连,83%的流动儿童喜欢大城市的生活,并希望继续留在大连,他们比父辈更适应和向往城市生活。
——流动儿童失学率偏高,存在学习间断现象。流动儿童在“流出”——跟随父母到城市上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学习间断性问题,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虽然大部分家长在带孩子到城市前就为孩子落实好了学校,但有些孩子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匆忙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学校而辍学一段时间。还有一部分“回流”的学生回到家乡后也不及时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中国儿童中心资料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达到9.3%;适龄流动儿童不能入学表现尤为突出,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失学儿童“童工”问题突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失学的12到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这严重侵犯了儿童的基本权益。大连市有4.66%的流动儿童辍学在家。
——流动儿童卫生状况较差。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流动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的问题。由于流动儿童父母自身的卫生习惯和观念就不是很好,又忙于生计,居住环境恶劣,致使一些流动儿童常时间不洗澡、不换洗衣服;经常不洗脸、不刷牙;放学回来饿了,手也不洗,抓起东西就吃,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调查显示有10%以上的流动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洗脸。调查中有一个特殊案例,甘井子区辛寨子中心小学接收了4名来自瓦房店同一个家庭的流动儿童姐妹,老大13岁,老四9岁,同时入
学上小学一年级,姐妹4个从小到大从未洗过澡,学校老师领孩子去洗澡,孩子们很好奇、很害怕,怎么也不洗,老师满澡堂追着几个孩子洗澡。
——流动儿童健康状况隐忧颇多。由于受经济困难和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营养健康、卫生保健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在严重威胁着流动人口健康的同时,也开始影响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许多流动儿童只能满足温饱,根本谈不上全面、均衡的营养,父母也缺乏合理搭配营养的意识。调查显示,有18%的流动儿童有吃不饱饭的情况,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或喝一杯牛奶的只占52.3%,患病自行买药的流动儿童占37.56%,到个体诊所就诊的占19.88%。
2、流动儿童家庭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居住条件狭小。多数流动儿童生活在“城中村”,在经济条件、公共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中心区有很大差距。他们大多生活在城郊接合部,居住的房子多是本地居民专门为出租而建造的简易平房,屋里冬冷夏热,四周住满外地人,垃圾成堆,卫生条件极差。数据显示,流动儿童家庭住房面积多为30-60平方米,其中71.8%的住房来源是租借,有19.26%的流动儿童家庭住房面积只有10-30平方米,55.59%的流动儿童在家没有自己的学习房间。
——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简陋。因居住空间狭小,多数流动儿童写作业时,用的是矮小的饭桌和窄小的椅子,或是把一块木板放在床上临时当成桌子用。家里做饭时,孩子只能搬到屋外写作业,有的甚至只能一直蹲着。调查数据显示,有26.94%的流动儿童在家没有自己的学习书桌,只能趴在小椅子上学习,或在床上写作业。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家里一旦来了客人,学生就根本找不到可以写作业的地方,有的连睡觉也无法保证。
——流动儿童家务负担繁重。大多数流动儿童在课余时间都要帮父母做家务。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已成为家中的重要劳动力,他们承担了许多家务活,以便父母能全身心地去外面挣钱。像准备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洗全家人的衣服等,都是尚未成年的他们
一、成立流动儿童之家管理运行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区)妇联主席担任,副组长由街道、社区、学校领导担任,协调解决流动儿童之家管理运行有关事宜。
二、流动儿童之家的管理采用一级抓一级,分级考核的办法进行。市县妇联分别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每年对流动儿童之家情况进行考评。
三、建立流动儿童管理档案。对流动儿童登记备案,一人一卡,实行动态化管理,每学年进行更新。
四、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充
分利用假期、或各种节假日,召开流动儿童家长会,开通家长热线,与家长交流,随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
五、重视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流动儿童排忧解难,帮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六、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经常组织流动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和公益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培养爱心,树立自信心。
七、加强流动儿童教育。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流动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
八、街道、社区配合学校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传授科学正确的育儿知识。保持街道、社区、学校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使流动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流动儿童管理的断层与真空。
九、流动儿童之家财产所有权属于妇联,使用权属于流动儿童之家。妇联应做好流动儿童之家财产登记,流动儿童之家注意做好各种设施的日常维护,不得挪作他用。
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还有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帮父母做工、打杂,晚睡早起。
——流动儿童课余生活单一。因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与城市儿童放学后可参加兴趣小组或各种学习班,玩电脑、上网等活动相比,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很少有公共休息场地,他们每天放学之后只能写作业或者做家务。数据显示,只有32.08%的流动儿童参加过特长班的学习。
——流动儿童常常被家长当成出气筒任意打骂。流动人口在城市打工,常常会面临雇主的无理要求,还要承担家庭经济负担、城里人歧视等巨大压力。回到家中,只要孩子稍有不听话或者表现不好,很容易就会被家长“暴打”以发泄心中怨气。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要求过高,坚持认为“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降,就会遭到家长的打骂。
3、流动儿童心理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突出。在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中,心理健康状况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较大,两者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另外,进入城市学校后,城区人的歧视使他们心理压力剧增,以至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
通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流动儿
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五方面,其中又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最为突出。而普遍被社会关注的流动儿童品德缺陷问题却排在较后的位置。这也说明城区人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是没有根据的。
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流动儿童独立生活能力较强。
4、流动儿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流动儿童工作资金不足。虽然我市政府专门拨付了关爱流动儿童专项资金,但经过调研发现,我市的流动儿童之家财力有限,不少流动儿童之家缺乏必要物力、财力,有些儿童之家虽然设立了图书阅览室,但是儿童书籍却只有寥寥数本,儿童活动器材、设备也相当有限,无活动经费。
——流动儿童教育条件有待提高。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定点学校还相对不足,流动儿童就近入学还有一定难度,少数定点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还较高,仍存在少数缴费入学情况。
(三)流动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二是学校教育措施不力。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教学任务重,学生多,而且还在呈增长趋势。我们调查的一所学校,流动儿童占80%,2003年时全校学生总数为1100人,2008年学生总数已经增加到1500人,有的班级五、六十人,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流动儿童提
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流动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流动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流动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三是社会对流动儿童关注不够。社会教育资源缺乏,不能有效地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流动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流动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做好流动儿童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在调查和走访中我们发现:流动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流动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出普遍生活质量低,学习成绩差,也存在道德认识模糊,品行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是问题儿童,艰难而痛苦的流动生活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流动儿童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流动给儿童带来的是教育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动儿童的知识、眼界乃至观念,从而提高其智力测验水平,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研究表明流动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流入地的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但和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自豪感要高于自卑感。大多数流动儿童的自我认识比较积极。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渲染,把流动儿童看成是“问题儿童”、“可怜儿童”,造成这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又不能轻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或已产生的一些问题,对他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流动儿童问题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流动儿童问题,采取 必要措施,做好关爱流动儿童的各项工作。
1、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流动儿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由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 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流动儿
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流动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切实为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
2、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建立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发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地测查、辅导、咨询和疏导, 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二是关工委、妇联、共青团要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深化双合格活动和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家长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等多种形式,拓宽流动家庭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引导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外来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应该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留
守、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四是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特殊困难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并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符合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条件的留守儿童,要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有效解决困难留守流动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改善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要根据留守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通过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的相关知识水平,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确保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