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这个课题从14年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立足课外阅读,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一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做如下小结:
一、首先我们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网络查阅了解国内外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尤其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
二、依据实验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实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现在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的调查:
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全面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以及家长的支持态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观念落后。近年来,我们城东小学的外来工子女逐年增加,目前已到近90%,这些流动儿童家庭是处于城市社会底层的群体,多数家庭经济收入低、住房条件差、生活缺乏规律、没有稳定感。正由于此,流动家庭的家长们怀有改变自身社会处境的强烈愿望,他们通常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认为对这些孩子来说,学习既是改变自身生存处境,也是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真正归属于城市的一条有效出路。这样的教育目的与出发点,非常容易导致教育内容的不完善,学生未能获得大量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积累不足。2、课外读物少。流动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和素质普遍不高,普遍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重视,加上经济拮据,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零花钱买书,难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条件与支持。大部分流动儿童家庭住房状况很差,年代久远、面积小。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只有一张书桌,少数孩子甚至连书桌都没处放。流动儿童家庭用于文化商品上的消费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家庭都很少或没有藏书。
3、阅读无氛围。家庭文化氛围淡薄,家长的闲暇生活方式大多是看电视、睡觉等,基本上不看书学习。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大部分流动儿童家庭很少或几乎没有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或选书的习惯,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阅读何种书籍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加上一些老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的引导与渗透,因此造成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选择书籍的能力,流行什么就看什么,看的书良莠不齐,更别说能从中汲取营养了,这也造成了流动儿童课外阅读量贫瘠,语文素养偏低。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
(二)我们的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读”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标,通过学习,老师们明白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我们召开家长会,告家长书等,介绍读课外书的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老师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
2、创造条件,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我们要求家长,要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同时我们还让各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捐出来布置班级图书角,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的午读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家庭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身边要有一本课外书,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我们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学生可以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
(3)推荐读物。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自制能力差,加之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淡薄,知识面狭窄,往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无所适从。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
(4)改善阅读环境。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光是语文老师的事,而应由整个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环境。作为老师,我们时时启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利用教室布置张贴班级阅读的标语、格言,开辟“读写园地”;作为学校,我们努力地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有一个静心读书的好去处。在家庭中,我们要求学生读书有一张专用的小桌子。我们教育家长,要懂得孩子看书时应轻声勿打扰,让学生静心地读,美美地读;更不能在隔壁房间玩麻将、打牌等,最好是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读书看报,这方面也是我们评选优秀家长的条件之一。
3、介绍方法,引导“读”
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
4、开展活动,强化“读”
开展读书会。利用班队课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看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或者以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或教师提供音像片欣赏,或师生配乐读,或推荐到诚晓红领巾广播站,在广播中向全校播出。这种音像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欲望。我们还开展演讲比赛、课外阅读竞赛、作文大赛能方式,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心得”多了,“体会”深了,阅读的能力也自然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进一步强化。
5、落实检查,深化“读”
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1)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利用每周的阅读交流活动,请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这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2)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本课题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尚要改进和深入:
一是研究还局限于以实践为基本载体,缺少了精细有效的研究分析成分。研究过程中,缺少个案跟踪,使研究实验过程的效度不够彰显。
二是还未形成(很难形成)可应用的校本阅读教材的成果。在课内外阅读融合研究方面,课题组还应在内容选定,教材物化方面做进一步的整合提炼。
(三)我们的成绩:
本学期我校学生近50组征文(近200篇文章)在武进教育信息网学生园地中发表;11名学生获武进区“风雅阳湖、翰墨薪传”少儿书画比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六2班张毅在第三届武进区市民艺术节“书香武进”读书演讲比赛特等奖,徐小萍老师获指导奖;五(2)李怡菲同学在2015年第三届武进区市民艺术节“红领巾”读书征文现场写作比赛中获小学组三等奖;在武进区《我们的价值观》比赛中,原六(3)班的杨加文和现六(3)班的牛雨淏两名同学征文获一等奖,杨筱艳校长获全国“全国优秀指导奖”,王红娟和张林亚两位老师获区“优秀指导老师奖” ,学校获《我们的价值观》优秀组织奖;区 “最美古诗词”大赛获三等奖;牟琳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论文《再读<西游记>——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建设的思考》获常州市综合实践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在常州大市交流发言;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中,杨筱艳校长的《立足情感体验,创设言语情境》和张林亚老师的《沉醉不知归路,方达藕花深处——浅谈低年级绘本阅读指导》获三等奖;张林亚老师撰写论文《探究如何培养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发表在《经典教学》。
今后设想:
1、要进一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2、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3、要进一步拓宽课外阅读的资源,创设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4、课题的研究的远景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还是初探者,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会从中收获累累硕果。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