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滴总关情
——记马杭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
10月31日下午第一、第二节课,马杭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在城东小学举行,分别由唐文亚、王红娟两位老师执教第12课《姥姥的剪纸》第一、第二教时。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剪纸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在这篇文章中它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剪纸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接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两节课堂上,两位老师紧扣“情”字展开教学,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变得丰富、细腻起来。
一、图片展示,趣中品情。
“喜鹊登枝”、“牛驮兔子”……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徜徉于画面和文字之中,感受到姥姥和“我”的浓浓的祖孙情意,他们的知识、能力、精神同时得到了提升,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完美的结合。
二、有度拓展,童梦含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第一节课,唐文亚老师抓住“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想象各种身份的人来求姥姥的剪纸时,姥姥是如何热心相助的。从而感受姥姥的善良,广结善缘。
在第二节课,王红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牛、兔图,让他们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深情。从而想象体会到姥姥对作者的爱护与关怀,而作者则对姥姥有着深深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让孩子们在自由想象编造的美好画面中一点一滴的体会“老牛”和“小兔”的脉脉情深。
三、读写结合,切身入情。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两位老师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教者巧妙的有机地进行也读写整合。
在第一节课,唐文亚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你姥姥神了,剪 _____像______,剪 _____像______,剪_________________,剪_______________。”的说话训练。学生想象合理,语言丰富,进一步认识到了作者对姥姥的赞美、敬佩之情。
在第二节课,王红娟老师让学生帮在上大学的作者收到姥姥的剪纸后写回信,把“我”对姥姥的思念真挚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赞科夫说的一句话:“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上,最纯朴最能打动孩子的不外乎一个词——“真情”!在这里,该教师巧妙的让孩子把虚幻缥缈的“情”化为笔尖字字珠玑,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作文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