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小改变教研组活动模式,促进质量提升
教研组是组织实施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的基层教学组织,是推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为了达到“充分展示教研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特色和创新,推进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这一目的,本学期,我校创新了教研组活动形式,变单一为多样,变统一为灵活,变个人为合作,使教研组活动真正“新”起来,“活”起来,“研”起来。以4月份的四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为例:
行政推动——以力促研
学校领导重视教研组工作,为教研组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学期开学前的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安排蹲点领导,制定各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安排好活动,并明确规定把教研组所开展的各项评比活动的成绩,作为团队考核的重要得分项目之一。
集体备课——以议促研
日常工作中,我们除了利用QQ群、办公室随时、随地、随人的研讨交流外,安排各教研组一个月集中活动两次进行集体备课,进行了“四步走集体备课模式”的尝试。第一步:自主钻研,个性备课,形成预案;第二步:指定发言,思维碰撞,修改预案;第三步:划分任务,实践预案,反馈交流;第四步:二次修改,商议细节,形成精案。这种模式,可以使备课的过程充满智慧的痕迹,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更加深入,对目标的把握更加精准。
课堂展示——以教促研
我们每两周指定教研组举行一次课堂展示活动,有研究主题,或同课异构,或同题异构、或整体教学,同科老师全体参与观课、议课,指定中心发言人,不仅跳出课堂评课,更参与课堂议课,提出困惑或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讨论。本次四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为“尝试单元整体推进,感受人性的美丽”,两位老师抓住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分别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我不是最弱小的》,整合了整个单元的主题和特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诵读积累,感受了人物的品质和人性的美丽。四年级蹲点负责老师参与集体备课、磨课、议课等全部过程,并作中心发言。这样的活动流程,执教者可以理性地看到自己的课堂,分析教学的得与失,提高了自身的解读教材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提升了全体教师课堂实践与反思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收获了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主题沙龙——以研促研
主题沙龙研讨,让教师以研究的视角聚焦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教研的实效。因此,我校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必须安排一到二次的主题式沙龙研讨。主题的确定一方面来源于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或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教研组、备课组负责申报,加以论证,挑选出较有价值、典型性的话题,然后教师结合布置的话题,学习相关理论,交流观点,相互质疑,达成共识,并运用较为清晰的观点和理念指导实践。如五年级围绕“活动单导学模式”、六年级围绕“有效教学” 、三年级围绕“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语文味”等话题开展了“主题沙龙式”教研活动,对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读书学习——以学促研
为了推进教师读书工程,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我们扎实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一方面组织老师阅读有关师德建设的书籍和文章,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另一方面阅读教育教学名著,提高大家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理论水平,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读后感。采取“请进来”,请专家把脉;“走出去”拓宽教育教学视野,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方式。
常规检查——以查促研
为了更好地检查、落实老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我们坚持“常规工作经常查”、“ 随堂课随时听”,把“检查”变成了一种具有指导性的、能真正促交流、促改进的教研活动。同时,在教研活动时,要求四年级组提供所有语文作业、备课等资料,交由全体语文老师监督和检查,作为月岗位考核的依据。
本学期的教研组活动主题鲜明、有质量,不仅仅在于形式上的转变,更充分体现了教研组内分享合作的团队精神,使原本各自为政的教研组活动能够互相融合,成为集思广益的平台,对加强教师教学改革过程中新教育观念的理解与渗透,对学校的发展与进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东小学供稿 撰写:谢雯燕 摄影:贺小刚 审核:张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