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学研讨>>文章内容
大树有多高
发布时间:2014-05-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建媛

 

大树有多高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想知道我们上的是什么吗?那就拭目以待吧。  

一上课,杨老师就宣布数学课上要做一个实验,通过实验知道大树有多高。同学们一听,都睁大眼睛看着老师,“大树有多高,该不是要我们爬到大树的枝头量一量吧!我们还得变成小小鸟才能停留在树梢呀?”正在疑惑时,老师笑了笑,“我不会让你们上树的,不过谁没有学会今天的知识,可就保不准了。”  

于是,老师要求我们先看书,预习一下,这个实验要怎么做,需要哪些材料与准备。  

刚打开书本,我就觉得纳闷,明明是求大树的高度,干什么要量竹竿的影长和高度呢?为什么还要求比值呢?大树的高度不爬上去又得怎么量呢……许多问题一时间在我脑海里盘旋。当我带着这些疑虑看完书才明白,原来,今天的实验是通过测量竹竿和竹竿影子的长度,比较几组数据的比值,发现规律,再量出大树的影子去计算大树的高度。  

接下来,我们进行分工,董晨和王磊负责测量,杜天壮负责第一组实验:找三根长度相等的竹竿,立在不同的地方,测量影长;我负责第二组实验:找三根长度不等的竹竿,测量影长。  

实验开始了,除了我们几个有操作任务的同学,其他同学负责记录实验数据。  

三根长度都是225厘米的竹竿,有两根影长630厘米,有一根的影长625。“怎么回事,影长怎么会相差这么多?”“重量,”“影子没有了,”同学们议论开了。原来,早晨的阳光忽明忽暗,不是很强,影子也忽有忽虚,“出来了,出来了,是630厘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的实验,得出一个结论”老师提醒大家。  

“这还不容易,竹竿一样长,影子也一样长。”  

“三组数据的比值怎么样?”  

“比值相等!  

那么,竹竿不一样长,竹竿的高度和影长的比值会怎么样?”  

“相等!”  

“不相等!”  

老师打断了我们的争吵,对我们说“下面我们就通过第二个实验来证明一下,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同学们照前面的方法分别量出了长度不等的竹竿高度和影长,老师还建议我们同时量一下一棵大树的影长,当然,测量时,我们吸取了第一个实验的教训,挑阳光最强的时候很快量出他们的影长,三根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分别是2256308226057173,大树的影长是1970厘米。三组数据的比值一样吗,得好好算一下。  

回到教室,我们赶紧在草稿纸上演算,除不尽,保留两位小数,怎么都不一样?难道不同的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真的也不相等?不过,都接近0.35,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杨老师指着黑板上三个不相等的比值告诉我们真相:测量的时候有一定的得误差,所以造成比值不等,如果我们测量误差小一点,三个比值就会更相近,其实,在同一个时间的同一地点,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子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根据这个规律,你会算出大树有多高吗?  

“没问题”  

“只要用大树的影子长度乘以比值0.35  

“约是6.895米”  

数学真是有意思,我们不用爬上树梢,一样可以轻松知道大树有多高,再次验证了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数学就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正在高兴的时候,杨老师又向我们发难:“学校旗杆有多高?”  

“简单,现在去量一下它的影子长度,然后乘以0.35  

……  

一会儿,负责测量的董晨和王磊又跑进教室说:“影子还有一半打在教学楼的墙上,没法量长度。”  

“那怎么办?”  

“等中午的时候,或许影子就从墙上下来了!”  

“对,中午太阳最高,影子就最短?”  

老师笑着说“比值还会是0.35吗?”  

“不是”  

“还能用影长乘以0.35吗?”  

经过老师一提醒,我们忽然想到,影子变短了,比值也就变了,中午的比值要重新测量计算了。  

中午,我们按照数学课上学习的方法,如愿得到了旗杆的高度。  

数学,真是太有意思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