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螳螂捕蝉(一教时)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徐亚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 第十课 板书:螳螂捕蝉
师:螳螂是昆虫,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一遍。螳螂这个词,必须是连在一起才有意义的, 像这样的词我们学过很多狡猾、磅礴、蝴蝶、蜻蜓、蚯蚓、蚂蚱……
2、齐读课题:读了螳螂捕蝉,我们马上会紧跟着读出后面四个字:黄雀在后,像这样的八字成语你还能说几个吗?(课件:八字成语)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 ——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故事,揭示寓意
1、 课文哪几节直接写了这个故事?谁能来讲一讲?(课件出示故事)
2、你那是读故事,故事要讲得生动,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的动作、神态等表现,我们来看看,蝉、螳螂、黄雀各自是怎样的表现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课件:红字显示他们的表现)
3、抓住这些词,相信同学们讲故事会生动很多,老师现在再为你们配上插图(课件)
4、指名讲故事,相机指导
5、少年讲故事给谁听?好,我就是吴王,谁在来讲给我听?(情景再现)
6、少年仅仅是想给吴王讲故事吗?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诉吴王什么呢?
7、出示中心句读(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
8、 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捕 啄 弹
板书:蝉← 螳螂← 黄雀←少年
9、小结:是呀,蝉、螳螂、 黄雀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身后的祸患,这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呀。
10、10、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吴王听,他的言外之意,你们听懂了吗?谁来说说?出示课件(诸侯列国分布图)
板书: 攻打 乘虚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侯的字形相机讲解)
师解说: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如果吴国攻打楚国,点击一下。那么,周围的诸侯国就会趁吴国国内兵力空虚,向吴国发起进攻。也就是大臣们说的——“乘虚而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所以,最后的结局,有可能会是?(国破人亡、民不聊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11、吴王听懂了吗?从哪看出?(读出恍然大悟)
四、突出品质,学习写法
1、想当初,大臣们劝阻时,吴王是怎么说的?(读)少年和大臣们讲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但是,为什么少年讲的吴王欣然接受,大臣们一劝,吴王却勃然大怒呢?(智劝、直劝)看来,老师在这方面还得好好向这位少年学习呢!
2、从中你觉得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3、除了聪明,还可以看出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用你的火眼金睛去找找。结合朗读指导
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少年劝阻吴王的坚定决心
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小结
这真是一位有勇有谋、不怕吃苦、为国分忧,以大局为重的好少年。可是,少年的这些优秀品质,文中一个字也没提到,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
看看,你们多聪明,你们已经抓住了阅读最关键的方法:就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揣摩,你们会获得很多。
同学们,学以致用,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像这样来写作。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进一步体会到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揣摩人物品质是阅读和写作的最佳方法。
2、可是生活中像螳螂捕这样的事 还时有发生,你能举例说说吗?
六、板书
捕 啄 弹
板书: 蝉← 螳螂← 黄雀←少年
攻打 乘虚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