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观后感
11月16日至18日我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各省市推荐了15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著名特级教师魏洁、张冬梅、张齐华进行了同课异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斯苗儿、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朱宇辉、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罗鸣亮、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院潘小福等专家进行了互动点评,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多达3000人。下面就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从“双基”走向“四基”
《课标》(2011版)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虽然观摩活动中交流的15节课使用的教材有青岛版、沪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5种不同版本,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都有涉及,但每节课的设计都为落实基于标准的学习目标,关注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活动体验的逐步积累而努力。
例如《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安徽省的陶丽萍老师着重引导学生经历三个层次的探索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突出了简单随机事件的本质和内涵,又抓住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使教和学之间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把例题所涉及到的可能性大小内容更加深入推进:通过红桃张数的逐渐增多(从3红1黑到10红1黑,直至几十红一黑),让学生实在地感受到摸到黑桃的可能性在逐渐变小,但仍然有可能摸到黑桃,慢慢渗透极限思想。
二、从“两能”走向“四能”
提出四基是因为四基更强调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四基、培养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课堂的追求。课堂要给学生 留出发现、提出问题的空间,改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福建的刘萍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在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倍”时,让学生自己摆,自己说想法,道出了学生对概念的最初的理解,不论“解释”到什么程度,都能暴露出学生的已有认知。什么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什么是学生说不清楚的,都能一一呈现!这是一种带着缺憾的真实,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顺着这份“缺憾”,去补全,去完善,去引导……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善)趋于常态
对话、探究、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在这十几课中随处可见,特级教师张齐华“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设计3题具有代表性的小数乘小数的题目,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在学生设计和解答的过程中一步步渗透小数乘小数的方法及注意点。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时间和空间真正教给学生。
让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老师只起到了一个引导着的作用,学生能自主迁移学会的东西,老师尽量在教基础上扶放,让学生自主探究。潘小福院长在点评时特别提到:学生全员参与了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静心思考吗?看似都有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课堂,落实效果又如何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时间和空间真正教给学生。 ( 撰写:蒋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