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阅读”真的需要吗?
《说文解字?水部》对“海”这样解释:“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纳百川则为大,“海”有“大”的意思。“海”还是古时一种容量大的器皿,“海量”则指很大的酒量,元朝耶律楚材的 《题平阳李君实吟醉轩》诗里就有“长鲸海量嫌甜酒” 句。“海量”也泛指容量很大。现在大家所说的“海量阅读”,指的是阅读量大,有时也会指与“精读”相对的“泛读。”“海量”还指有宽宏的肚量,清朝洪楝园《后南柯?立约》里的“为议和一事,请殿下海量包涵,勿加苛责”就是这个意思。“海量阅读”有阅读时对书籍门类应该包容的意思,比较少人注意到这一层的意思。
泛读好还是精读好,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当然是既要泛读又要精读,不是泛读好还是精读好的问题,而是泛读什么精读什么和怎样泛读和怎样精读的问题。泛读指的是浏览大概和宽广的书籍门类,指的是快而多,精读指的是精细、深入地理解,指的是慢而深。泛读不是随便读,抓到就读,泛读一般是为储备知识广度和寻找精读方向服务的,可以说泛读的目的还是为了精读;精读就是进行深入的分析,精读多了,深入地把握了种种精读的方法,有助于训练一个人阅读的敏感力,提升思想高度,这样就能促进泛读的有效性,甚至使泛读变成精读,书上说某人“能一目十行”,就是指读得快但又能理解透彻。就单读一本书而言,往往也是泛读与精读结合,容易理解或者不需要很关注的内容往往就泛读,费解之处或者需要研究的地方就精读。但是泛读和精读的内容也不是固定不变
的,比如一篇文章写得很烂,我们要研究它为什么烂,烂文章有什么特点,这时我们就需要精读了,反之,也并不是所有经典作品我们都有时间精读,而且有时先泛读反而能更准确把握其整体精神气质和风格。
所谓“海量阅读”,就是要读得多,读得快,读得杂,这和平常认为的“泛读”很接近。泛读不结合精读,就会空疏浅薄,但如果既要海量又要精读,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海量阅读”其实涉及到怎样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及“量”的规定性两个问题。
1. 学生有阅读意愿,但实际发生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意愿不相称。
2. 学生中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的少,大多学生是消遣性阅读。
3. 学生的阅读品味偏低。
4. 学校和家长在学生阅读指导上缺位现象严重。学校的阅读指导不得法或者不到位。
“海量阅读”的量到底多少才算得上是“海”呢?没个两倍三倍,甚至四倍五倍,应该是不能算海量吧,如果学生要顾及多门课程,课文教材里的文章要精讲细读,而又不能取消月考、半期考、期中考,要达到真正的海量,个人认为可能性是很小的。笔者认为如何真正到位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如何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帮助学生选择能培养其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比提倡学生海量阅读来得更实际也更可行。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海量阅读”又是怎样一个概念呢?还是从概念上引申出来的要读得多,读得快,读得杂吗?胡适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一个人读一本书,另一个人一本书都没读,他们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读一百本书,另一个人一本书都没读,这时候两个人的差别就大了去。也就是说一个人读一百本书将会发生质的改变。但是这话也是有问题的,一个人读一百本书,但都是琼瑶类的,大概永远也就那种语言和思想水平。读得多并不一定有用,读一百本琼瑶类的书,有可能最后觉得怎么就那??味,于是去寻找新种类的书来看,但也有可能沉缅于那种纤薄柔软缠绵悱恻的气味而难以自拔。前一种可能自然是幸运的,但对宝贵的人生来说这种读法有点辜负生命,人性常喜自惰,后一种可能性出现的机率会更多一些。所以老师的读书还是要杂。
书读得杂,首先是教学的要求。教材里有各种体裁的文章,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古诗、现代诗、戏剧、演讲稿、新闻、报告文学,各类文体里又有不同写法,也有各种题材的文章,写实的、虚构的,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语文老师当然不可能每一类都钻研得非常深入,但至少要略知一二。如果阅读趣味过于单一,知识结构过于单薄,在遇到不符合自己阅读趣味、属于完全陌生的认知领域的课文时恐怕就很难有自己深刻的感受了。学生的阅读趣味是很庞杂的,不管是从尊重个性发扬民主化教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对各类人材的需要和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教师都不能以自己的单一阅读趣味压抑学生阅读趣味的多样性,如果教师没有相对比较博杂的阅读趣味,又如何能真正引导学生阅读呢?
书读得杂,还是老师自我美学品质和人文建构的需要。很难想象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写荷塘美景的一段不需要绘画艺术的修养,也很难想象讲鲁迅的《风筝》对鲁氏二兄弟间的纠葛缺乏历史观点。教师只有通过博杂的阅读,才能建立起自我的美学品质和相对健全的人文构局,也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其美学品质和思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