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行走
——参加蒋惠琴双名工作室阶段小结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说过:生活不止有眼泪,还应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当我参加了蒋惠琴双名工作室,感觉自己一直诗意地行走在远方的田野里。感想很多,收获很多,幸福也很多。
一、重新做一个小孩
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话。
李吉林老师说,要把自己当作长大了的儿童。
成尚荣先生说,回到儿童中去认识真正的儿童,发现真正的儿童。
工作室领衔人蒋惠琴校长说,做孩子喜欢的课程,自下而上,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不缺顶层设计,不缺课程规划,缺的是让框架充起来,做起来。要打造做的环境,策划做的内容,带着做的能力,提升做的水平。
在这样的期待之下,曾经看到了星韵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程《手之妙》,四个单元,26课时,在三四年级实施,是老师自创的小课程,真正的小而美的课程,因为人人可以做,因为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促发了更多生长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引领下,城小的课程坚定儿童立场,把校园还给儿童,课堂还给儿童,让儿童站在了学校的最中央。而教师,成为了长大的儿童,陪伴在他们身边,包容儿童的美丽错误,呵护儿童的稚嫩,找到适合儿童的生长节律,培植无限的可能,让每个儿童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静下心来的成长
无静气,难以成大才。
工作室的人、事、活动,处处有这种悄然静气。 静出智慧,静能成长。不知不觉中,我也静了很多。
记得有一次,从国外带回来的一块手表不见了,我记得洗手时摘下放在教室的水盆旁边的。怎么办?搜,不合理不合法;骂,更不是我的强项。我灵机一动,让五年级的孩子们一起想办法,开启寻表之旅。大家分成了6个小组,一起商讨,并逐一实践。
我不动声色,逐组参与。
最后一个小男生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所有人安静下来,屏住呼吸,教室里果然传来了嘀嗒嘀嗒的声音,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拉开桌子就找到手表了。原来,手表被作业本一推,掉到桌子和墙壁的缝隙里了。
从此,孩子们也有了“静校园”“静课堂”“静学习”的意识。
静为天下正。
三、慢下脚步的节奏
慢生活,是一种信仰。不要让自己和孩子像“打怪兽”一样,在一个又一个“目标”“任务”之间奔忙。慢一点,才能发现教育的全部细节,不要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每次到星韵,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放轻呼吸,以此适应星韵“博雅”的气质和工作室的氛围。慢,并不代表效率不足,更多的是一种觉悟,一种态度,一种对自身的高度自信。
我要觉醒。
我要有慢慢的节奏,要有牵着蜗牛散步的耐心,带着我的团队慢慢往前走,竞走运动员、跳高运动员,都是一路的风景。因为好课程是慢慢长出来的,这样才有生长的力量,才有发展的耐力。
成长,为我赋能,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