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重点
1、通过两个事例的学习,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2、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难点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齐读课题《说勤奋》。
2、这是一篇说理文,关于勤奋,作者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为了说的更明白些,作者又进行阐述,告诉我们:
(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这就是作者的观点,说理文如果只是讲大道理,就能令我们信服吗?()要想让别人相信你的观点,你就还得用事实说话,这就叫“摆事实”,举例子。(板书:摆事实)
4、
史学家 滚瓜烂熟 高声朗读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生物学家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5、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个名人,一起来学习他们是怎样通过勤奋来通往自己理想的境界的,相信同学们会在这节课上认真学习,积极回答,用心感悟,我们一起来见证作者提出的观点。
二、民主导学
走进名人,见证勤奋
1、任务呈现
任务一: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用横线画出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主要成就的句子。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师:两个人我们请两个小组来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司马光勤奋成材的事例。
小组汇报,师相应板书,汇报过程中老师要指导。
1、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小时候……为止。
2、默读这两句,划出能够表示他勤奋的词句。
一遍又一遍
(1)而他的哥哥弟弟……
通过对比,更加衬托出司马光的勤奋。
(2)“警枕”有什么含义?
“躲”字说明他怎么样?
(3)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以后,司马光无时无刻不在勤奋。
5、是这样的勤奋努力,司马光培育出他的鲜花——(板书:《资治通鉴》,简单介绍:一本记载了1362年历史,对后世极大有用的史学著作)
6、司马光的事例证明了什么?(聪明的人也需要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7、是啊!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第二组汇报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
2、小组交流汇报
读书时,-------“半年”时间短,说明他起早贪黑的学习,后来者居上
师总结:读书时,童第周在自己基础差的情况下,确实是付出了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名列前茅,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后来者居上
留学时,---------抓住“高难度”理解,我们来看看补充资料,看看哪里知道是高难度的?
童第周补充资料:
师:当时童第周是从旧中国到比利时的留学生,被外国学生瞧不起,因为中国贫穷落后,科技不发达,童第周的基础和外国学生相比也是很薄弱的但他却能完成这种高难度的手术并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可见他是多么勤奋,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齐读童第周的故事,总结童第周无论是读书还是留学,基础都差,但同样能取得不烦的成绩,考的是勤奋,
所以华罗庚是这样说的
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童第周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司马光的事例,他和童第周都是通过勤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下面我们把他们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①他们都很勤奋。
②他们都通过勤奋取得一定成就。他们的成就分别是什么
不同点:③年代不同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
④
作者向我们举这两个事例都是要说明同一个道理?(再次回顾观点,齐读)
5.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8.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还需要勤奋吗?(自由说观点)
9.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书中勤奋加了引号,表示强调。
这是一篇说理文,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让我们回顾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感受一下说理文的写法。(出示填空,指名回答、指名读一遍)
任务二:总结写作方法
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作者议论“勤奋”,提出的观点是
总结:课文先(摆观点),再(讲事例),最后(总结)。将勤奋说的透彻,说的明白。这就是说理性文章和其他文章的区别
现在能把课文题目中的说换成其他字吗?还不改变意思(论、谈、讲、话、议)
三,检测导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