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有效阅读》教育随笔
课外阅读的效果好,可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及丰富小学生的词汇量。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我都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而能坚持天天课外阅读的学生却是屈指可数的。对此我常常在思索,在阅读教学中该做些什么呢?寻其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
要想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才能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美,并结合课文,特殊节日,特殊事例等拓展阅读。如学了《三顾茅庐》,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祁黄羊》后,推荐阅读《毛遂自荐》;3月5日,读《雷锋的日记》,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这样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利用“课外阅读课”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
1、 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时,我会要求学生把重点字词、好词好句圈画出来,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课外阅读也就不成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读书要求不懂就问,善于思考。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阅读时,我做过一次调查,有的学生喜欢快速浏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的学生选择认真品读,遇到不懂得地方首先查字典,如果对字典上的解释还是不理解,便会请教家长,老师,做到完全理解,读懂文章。两种读书方式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读完书后没有多少印象,对内容也不理解,完全浪费了时间;后者能把内容概括出来,还能就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如果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读书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
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通过练笔来促读。利用读写互促的原则可设计一些笔会,如童话、故事笔会。在笔会之前可以提供相应材料(当然可以学生自选),让学生去阅读积累、领会吸收、模仿,最后进行创造——写作。以写促读更能刺激学生阅读,促使阅读内容的内化。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能收到实效。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当然所有的活动都要注重实效,都要因地制宜,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当以辅助读书为目的,使课外阅读的数量与质量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指导要抓好起点,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应力求形式活泼,注重实效,既注重过程,又适当评价,切实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