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有效方法——倾听(杨云娟)
发布时间:2018-12-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云娟

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有效方法——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内心,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的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

可是刚开始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其实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我们要学会倾听。

我们班的小何,平时比较调皮,但不会主动去欺负别人。一次上完体育课,很多同学跑来告诉我被他打了脸。起因是在排队时,他被后面的同学推了一下,于是他开始回击。而这个举动引起了更多同学的不满,因此他便又去打其他的同学。我跟他一起来到办公室,没等我开口小何就大声吼道:“谁让他们先打我的?根本就不是我先动的手!哼!”然后,撅着个小嘴就怒视着窗外,看都不看我一眼。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办公室里的同事都投来了怀疑的目光。我本想怒吼一声,“热锅爆炒”一顿,但看着他撅的老高的小嘴和委屈的眼神,一下就心软了。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的时候,也是如此。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教会孩子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去看待眼前的障碍和困惑。这样,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鼓励,逐渐把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

于是,我试着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走近他,与他交流:“假如是你不小心推了别人,希望别人来还手吗?为什么?”他一看,我并没有一阵狂风暴雨,有没有刻板说教,竟向我敞开了紧闭的心扉。通过谈话,我试着站在他的角度来倾听他们这些顽皮孩子的心声,我弄清了原因。原来由于调皮,他经常被任课老师批评,在同学中没有地位,有些同学在下课时也不愿意和他玩。他想在班中被得到尊重,又想显示自己的厉害,这样,便形成了不良的情绪。可又不能无缘无故去发泄,便借这个机会把气撒在同学身上。针对这一原因,我首先指出班内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在班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归结到最后,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平时要遵守纪律,争取得到表扬,与班内同学交往时,不斤斤计较,气量大,多帮助别人,必然会获取大家的信任,大家一定会喜欢他。以后,我便有意识地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他在同学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不再动手打人,人际关系比以前和谐多了。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倾听学生的心声,能消融坚冰,消除隔阂,能滋生希望,铸造成功。我认为,做一个好教师先要学会做一个学生。一个好教师要学会先做学生,因为我们传授的内容不是有形的物体,而是无形的知识。只有语言生动,学生才会产生兴趣;只有思路清晰,学生才会容易理解;只有方法科学,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只有逻辑严密,学生才能深入掌握。这就需要认识学习,理解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一个好教师要学会先做学生,因为我们教育的宗旨不是单纯的智能,而是综合的素质。体验到探索的艰苦,才能教会学生顽强;领悟到发现的乐趣,才能教会学生追求;了解到应用的价值,才能教会学生自觉;感受到给予的幸福,才能教会学生奉献。这就需要品味人生,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教师职业的永恒主题。

作为一名老师,在针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而且还要用一颗真诚和智慧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的双手去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与他们共同弹奏出真善美的旋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