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中,别有洞天
——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点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养成中终生阅读、终生学习的习惯。要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爱读书、静心读书是基础。
要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能静心读书的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刚刚接触读物的时候,要重视引导学生喜欢上读书。其中方法有很多,必要地与家长沟通,布置课外读书的时间与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课堂上进行鼓励与指导等,使学生尽快爱上读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这就有了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
其次,充足时间是保障。
要想真正做到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必须舍得放手,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舍得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说实话,这一点可能有的老师不容易做到,也许会这么想:课堂上要求讲的这么多,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学生读书,放到课下吧,回家去读,课堂上的时间宝贵呀!这样想,往往就不会给学生静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此,也就无法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处于自我阅读状态,表面上看,是安静而平静的,课堂呈现肯定不够出彩,学生的内心却可能是翻江倒海。我们的语文课是否就应该是这样“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呢?记得我在教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面对学生提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马上进行交流讨论,而是指导学生继续深入地读书,拿笔勾画出描写这位青年神态、动作的词句,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在静静地读着书,默默地思考着,简单地在书上写着,偶尔与同桌轻轻交流几句。看似安静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走进了文本。通过这样的静心读书,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学生自己就解决了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并谈得很深入——从“呆呆地看,静静地看,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关键词语看出青年人做事勤奋、专心致志的美好品质。还有的学生得出“无论做什么,只要静下心来,排除一切干扰就能成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课后我在反思中写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语文课就变得简单起来。”
再者,教师指导是引领。
要想让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如果缺失了教师的准确引导,学生的理解可能处在浅层次上,可能是零散的,甚至可能会是片面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要凸显出来。在教师分层次的设计引领下,学生进行深入地阅读,在课堂上生成,提高,深化,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收获阅读带来的成功。
总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通过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都可以引出一个话题、一个观点、一缕情感、一种共鸣。愿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里潜心研读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