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课外阅读目标,主阵地在学校。而课外阅读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从课外阅读环境的建设,课外阅读方法的实践指导和有效的发展性的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阐述课外阅读指导基础性方面的建设,以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环境建设 方法指导 过程评价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
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二是规定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小学阶段背诵古诗文70篇。 但学生们都达到这个要求了吗?答案是:没有! 1、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 根据我这十几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调查,有很多学生读了六年小学从未进过一次图书馆。大部分学生认为没什么好看的。看电视的比比皆是,看书的却寥寥无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当然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积累,问题是没人引导,所以只停留在娱乐上,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只管画面的依赖,而对书却漠然处之。是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是学生没有在书中得到快乐的体验,电视给学生的是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快乐,或是其他丰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过理解、想象才能发挥信息效能,既然无快乐,索然无味的事,学生当然不会去做。 大凡语文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当分析课文时,稍微有些深度的问题,举手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每当考试中的阅读分析题文章达400字以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从历年的语文考试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阅读理解存在严重的问题,不是忘了标点,就是忘了加标点;不是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就是不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一旦不能用“摘录法”,便有一种手足无措之感。 2、教师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 虽然新课程实行数年了,但阅读课上:通读全文——初步感知——精读课文——总结巩固——完成练习的经典五步模式仍是屡见不鲜。况且很多老师最怕学生的个性理解,这会很费时,应试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这又使得一些教师不得不放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老师们都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却因为其“课外”二字,又因为课外阅读资源有限,所以便也堂而皇之地推掉了责任,让学生凭自己的爱好自己去找,自己去看。 3、学校阅读坏境现状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现有学生180余人,但仅有一间约20平米的图书阅览室,藏书3000余册,各种报刊杂志4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资料非常有限。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去落实学生课外阅读任务,培养一种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创设学生课外阅读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训练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课外书的准备必不可少。因此,首要的条件是创设有利的阅读环境,它包括阅读阵地的建设,阅读时间的安排和阅读内容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