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结题报告1
发布时间:2019-01-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霞

《基于本校学生实际构建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课题组  执笔:陈霞

一、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成为一体的绿色教育。”科学求真,是立式之基,人文求善,是人为之本,是民族存亡之根。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互通互动,相异互补,两者交融生绿,以造就即富有高洁的人性,特别是能爱国,又富有非凡的灵性,尤其是会创新,从而能为人民服务的青少年一代。科技与人文对人类社会与个人犹如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长空竞胜。

绿色课堂,是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催生的。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也积极提倡绿色的课堂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的是一种动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充满活力的高效“绿色生态”课堂。在我国,对“绿色课堂”的提法很普遍,当中也不乏理解成环境教育的课堂,然而更多的是与“绿色教育”相对应的课堂,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叶澜教授说“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绿色课堂;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实验”倡导的“理想课堂”,是绿色课堂;肖川先生提出的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的课堂,也是绿色课堂。一线老师提出的绿色课堂也是各有不同。总的来说,能使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符合教育规律的课堂都应该是绿色课堂。

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位于常州市武进高新北区贺北社区,是一所独立建制小学,现有班级18个,教师49名,学生近900人。学校的特色是环境教育,是常州市绿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武进区环境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优秀科普基地,国土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约有9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流动儿童,多数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我校确立了绿色教育理念,将绿色教育的理念指导我校的管理、教学、德育、服务等方方面面,追求纯性、灵性、本性的生命教育,追求歌唱自然、歌唱生命、歌唱新生的生态教育,追求源于本体、重于交互、成于过程的主体教育,追求注重体验、强调感悟、形成品性的魅力教育。

现代教育认为当今教育应该是“绿色”的现代教育,即“绿色教育”,她本着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思想,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而成一体,予孩子一个绿色的现在,许孩子一个绿色的未来!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了《基于本校学生实际构建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以本校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开展校本研究、行动研究,引领学校着眼本校实际和办学目标,自主研究、勇于创新、主动发展,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绿色课堂。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通过研究和实践,将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1.积极构建基于我校学生实际的“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生长气息”的绿色课堂文化,不断丰富绿色教育理念的内涵。

2.进一步探索基于我校学生实际的绿色课堂的基本特征,形成有效的实践操作模式,带动本校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创新,逐步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

3.在打造基于我校学生实际的绿色课堂的过程中,使广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情感和能力不断增强,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活动中成长发展。

4.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职业情趣,改善教学方式,使广大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舞台上展现才能,发展个性。

根据上述基本精神和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确定如下研究内容:

1.关于我校学生实际和绿色课堂的基本含义、基本理念以及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明确学生立场的基本含义、教育学的意义;进一步明确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基本特征和实践原则,以统领全校基于我校学生实际构建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

2.基于我校学生实际和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虽然现行的教学大纲在目标的设计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学生们的情况,但这种考虑往往是宏观的、总揽性的,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仍然过于抽象和笼统。因此有必要研究绿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更多地从学生角度来定位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绿洲。

3.基于我校学生实际和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构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研究

基于我校学生实际和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不能仅靠灌输、说教的方式告诉老师,而必须通过教学流程、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绿色课堂的教学规律蕴含其中,让教师在运用模式的过程中去感悟、去比较、去创新。本课题在实践研究中既要形成指导全校老师构建绿色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式,又要组织教师研究建立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模式。

4.基于我校学生实际和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和技术细节的研究

在构建绿色课堂的过程中,情境创设、问题探究、质疑问难、展示交流、总结反思等各个阶段的技术细节是支撑绿色课堂的关键节点,课题组成员在把握绿色课堂基本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差异,随机应变,尝试创新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技术细节。

5.基于我校学生实际和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优化课堂教与学评价的研究

一是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二是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观察、评价机制,以更好地以学论教,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作用,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

6.基于我校学生实际和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优化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研究

为了提高绿色课堂的整体效益,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要兼顾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有必要在坚持学生立场和绿色课堂基本理念的前提下研究如何优化课前预习,如何优化课后作业和如何优化实践活动。

三、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本课题从2015年3月设立,2015年4月被确定为武进区级课题,三年多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从2015年3月—2015年6月,对课题设计、论证、再修改。本课题设计方案在成稿时得到了区教研室徐惠仁主任等专家的大力支持,经专家论证,对本课题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次修改。于2015年9月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这一课题方案进行了学习、思考、再修改,对课题方案中的研究内容部分进行了一些微调,对其他部分的文字也进行了润色,确定绿色课堂研究的方向。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决定绿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绿色课堂的教学方式的选择,绿色课堂的作业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

2、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我们着重对绿色课堂的相关理论开展学习,举行相关的培训活动。

3、从2016年7月开始,我们着重对本课题开展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在校行政的推进下,全体教师扎扎实实地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去。

为了本课题的研究能顺利展开,我们采用了以下推进保障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本课题由杨筱艳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由各科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同时学校把本课题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行政工作,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中,组织全体教师积极行动,组织各教研组围绕课题开展各种活动,并对全体教师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

2、加强专业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实验教师、各学科研究小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学习初步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活动,帮助相关人员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方法。我们依托马杭中心教育集团先后邀请著名特级教师、来校讲学,并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开展沙龙活动,让广大教师感受名师的课堂教学,让名师的教育理念融入我们的教学之中,使全体教师得到观念的洗礼和理论的提高;得到知识的积淀和教学技艺的增长。

3、进一步加强校本研修。组织教师开展多层次的校本研修活动。

(1)教研组围绕目标开展校本研修。

每学期期初,我们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好本学期的研究目标,确定活动计划,围绕课题目标开展教研组活动。

(2)学校每一学期开展开展了“构建绿色课堂,追求幸福教育”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效益月系列活动,开展了数学同课异构活动、思品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微课比赛、领导班子成员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等,提升了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我校作为独立建制小学,规模较小,教师退伍人数不多,特别是科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小学科,教师有的只有1至2人,教研能力较薄弱,我校与马杭中心小学、采菱小学三校联动先后开展了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研活动,依托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我校连续三年成为武进区送培基地,常州市、区各级专家以及区内骨干教师在我校进行专题讲座和示范课,我校骨干教师也在送培活动中执教示范课。

(3)积极参与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

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承担了多次市、区级教研活动。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全程录像,采用了微格教研的方式,梳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策略,力求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更加地自然灵动。

4、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我们对课题建立了相关的课题管理制度,将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中。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四年多来,我们根据研究目标与内容,着重就构建绿色课堂,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取得了比较好的科研成果。

(一)“绿色课堂”的文献研究。

通过收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对绿色课堂进行深入研究,正确把握绿色课堂的基本精神。构建绿色课堂,也就是要使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评价等能适切本校学生实际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强调“绿色”不是简单的降低要求,而是强调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强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的最佳发展。基通过前一阶段的文献研究和实践反思,我们对“绿色课堂”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尊重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在这一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发生联系。如果师生关系密切、融洽,那么学习气氛就会活跃、浓厚。通常学生如果受到老师赏识,他就会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同样,如果学生爱戴教师,教师就会以同样的热情回报学生。如果教师能把“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作为职业守则,就能以“养成教育”塑造人,“爱心教育”温暖人,“创新教育”培养人,“理想教育”鞭策人,“挫折教育”锻炼人,“赏识教育”激励人,“协作教育”团结人,“礼仪教育”亲和人,“责任教育”督促人,学生就会尊敬教师乃至于崇敬教师,这种尊重、崇敬能够使师生关系其乐融融,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方向转变,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产生成功感和求知欲。

    2.兴趣是构建绿色课堂教学的前提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师,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爱学,为绿色课堂教学创造条件。如何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赞赏、激励是激发兴趣的动力。

    3.主动是构建绿色课堂教学的主体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使教育回归理性。真正的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开展活动;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4.互动是构建绿色课堂教学的手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的完成任务时,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避免重形式轻实效,重汇报轻倾听的现象。

5.发展是构建绿色课堂教学的目的  

绿色”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氛围;“主动”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而“ 绿色”、“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发展性”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通过课堂教学形成教师爱教、会教,学生爱学、会学的良性循环。

(二)对原有课堂教学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梳理

我们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特别是教学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我们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手段我们了解到当前课堂中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置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是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是评价教学的基本标尺。然而,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陈述技术缺乏了解,致使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出现偏差,主要有以下表现:

1)目标不明。这种目标不明的教学现象在练习课中较为常见。有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教学目标,但表述却不够明确。

2)目标过大。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3)目标过高。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确定和安排,对其教学要求进行序列目标化,可有些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超越了教材规定的阶段性教学要求,增大教学容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目标过偏。例如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知识目标过度,但情感、能力目标不到度的状况。

2、教学方式的选择的问题。

教学方式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能会适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常见的教学模式有:讨论对话式的结构模式;合作互助式的结构模式;探究发现式的结构模式;讲解接受式的结构模式等。教师应根据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当前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诸如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方式,或不恰当地放手让学生无序探究等问题行为。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问题

1)教学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过于按部就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的不明确,缺乏系统思考。?过于零散,缺乏综合性比较强的活动设计。

2)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准放手的时机。?活动形式单一,缺少生活化。?引发深度思考不够。忽视对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4、教学艺术上的问题。

教学艺术包括教师提问的艺术,理答的艺术,处理突发问题的行为艺术,评价与激励的艺术等。存在问题:

1)教师缺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平铺直叙。

2)单向交往、对学生学习状况关注不足。

3)提问频繁、杂乱、随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4)对预计之外的生成缺乏准备,临场应变不够合理。

5)评价方式单一,滥用赏识教育。

(二)形成了构建绿色课堂的十条规范。

在构建绿色课堂的具体的过程中应当以什么样的基本规范来指导教师们的实践?这是有效构建绿色课堂的核心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反复思考、实践、提炼,最终形成了绿色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十条基本规范。(规范要点如下图所示)

 

 

 

 

 

 

 

 

 

 

 

 

制定目标

 

 

 

 

 

 

 

 

 

 

创设情境

 

 

 

 

 

 

 

 

 

总结延伸

 

 

 

 

 

过程推进

 

 

 

   

 

 

 

 

 

 

 

 

 

 

 

 

 

 

 

 

 

 

 

 

 

 

 

 

 

 

 

 

 

 

 

 

 

 

 

 

 

 

 


制定教学目标阶段

一是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可以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如果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那么“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不管教学如何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

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确定双基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去审视制定教学目标。

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及出发点,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同时,教师要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以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设教学情境阶段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创设情境,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创设情境的层次也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创设情境不但要考虑所教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不能过易,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过于繁杂。

推进教学过程阶段

民主和谐是基础,我校在构建绿色课堂的过程中倡导这样一种绿色人际交往环境:平等、合作、宽容和理解,在平等中尊重信任别人,在合作中与别人友好竞争,在宽容与理解中凸显自己的个性,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思想,让课堂氛围始终洋溢着春的温暖,绿的生机。探索交流是基本途径,在绿色课堂上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自主探索和多向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着一个问题(知识点或者文本)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把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智慧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力量。感悟体验是最终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满了智力的挑战,即有遇到困难时的质疑、困惑和挫败感,更有顺利解决问题时的豁然和惊喜,学生只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绿色课堂的最终目的。

总结延伸阶段

教师不只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简单的回顾,重点要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提炼,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作业要精心设计,要对学生提出有助于提升认识和思维水平的任务,要有多角度多层次的拓展。

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着不曾预设到的意外和动态的生成,我们之所以提基本策略,就是强调构建绿色课堂有策略,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同时也要依据课堂实际灵活运用。

(三)优化了绿色课堂教学方式。

绿色课堂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探索和实践活动的设计,都要适切学生的实际,不能过难、过繁,问题设计和实践活动的展开,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于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其主动参与,教师指导要到位,不越位,学生学习要自主,不自流,教学活动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

1.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创设情境,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创设情境的层次也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度”才是发挥情境创设效果的关键。因此,创设情境不但要考虑所教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不能过易,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过于繁杂。

2.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做到学生活动时,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学生活动。设计的学生活动时,问题不仅能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第二,在学生活动中所设计的问题应根据教学重点,把握层次。第三,对问题的设计应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的预设,以便及时获得并有效的利用生成性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保持沉默,不要干扰学生的思维,更不要解释和催促。只有把时间留给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这才是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了学生。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目前,学校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在我们的教室里,不光有传统的黑板、直观的教具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有计算机、希沃一体机、电子白板、数码投影、PPT课件、教学光盘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践表明,传统的未必是不好的,现代的未必就是有效的。由于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过程,是儿童认知和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在突出动态直观和美观等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呈现的图片有时不易体现其形成过程的局限,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呈现给儿童的,有些知识并不能在课堂上直观呈现,借助媒体又不易呈现思路的自然生成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各种媒体运用的“度”,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最优的媒体呈现方式,真正地发挥媒体各自的作用,让它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要基于学生实际,着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地优化课堂管理,既要严格规范的学习常规要求,同时又要给学生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行为规范。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管理,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学活动中的纪律约束、行为规范,都必须尊重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但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张扬个性,并不是不要纪律和规范,合理的行为规范,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认真不认真,回答问题对不对,而必须全程关注全体学生的情绪、神态,看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参与、积极思维,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看学生能否以恰当的方法学习。强调课堂上的尊重、平等,不等于没有管理。要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恰当的指导,严格的训练,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第三,要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关键是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只考虑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必须始终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着眼于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对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适时的调控。

(四)优化了绿色课作业、练习的设计

作业、练习设计的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设计的作业要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练习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能巩固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作业、练习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生为本,作业设计多样化。学生的接受能力、智力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学习习惯的养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不可能各方面都优秀。因此,作业、练习须精心考虑因材施练。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实现真正的全效。

2. 容量适度,学生可量力选做。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因此作业、练习设计时,应注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个选择的范围,大家都来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以自己的能力选择作业,从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优化了绿色课堂学生学业评价

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处理好激励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的关系,要适当地表扬,适度地批评;要处理好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关系,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要处理好统一评价和差异评价的关系,提出统一评价的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性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要处理好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关系,适度放开引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反思。

为了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在评价的形式上,除了常用的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作业、考试等)以外,我们学校又增加了专项的过关式评价,如:识字过关、口算过关、数学关键能力竞赛、英语口语过关、古诗词擂台赛等。某些课程采取走班式学习,在期末举办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通过展板、现场展示等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我们几易其稿,最终形成适切学生认知基础和发展需求的教学各学科绿色课堂教学评价表。

五、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形成我校绿色课堂的一般模式

预习探究(课前)--自主、合作探究(课中)--应用探究(课中或课后)

 

                                             

1.以数学学科新授课为例说明

在课前预习探究环节中,教师下发导学案,学生通过自学,在思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惑。第二个大环节中包含四个小环节:一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疑惑,提出问题,引发全班同学的思考。二是经过独立思考后,同学们分析问题并提出假说。三是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进行推理、尝试解决问题。四是全班同学集体交流、提炼经验,教师点拨、总结。第三个大环节是应用探究,即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直延伸到课后作业)。

在预习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信息收集的能力;在课中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他人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与同伴一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质疑、答疑的过程中准确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对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理解

(1)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对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有个性化的处理。比如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模拟社会情景表演的方式边体验、边探究,答疑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比如语文和英语学科,思维的过程与理科是不一样的,语言的思维可以是基于情感的、基于对情境的感受的、基于感悟的、基于阅读的等等。语言的合作可以是读中合作、读中品味。

(2)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对模式的实施不要求一节课把完整的模式都呈现出来,可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为了实施模式而形式化。

(二)形成我校绿色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流程

1.把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习与问题探究作为起步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2.同步编写教案与学案,力求做到学案先行以保障课堂学习过程前移。

3.以指导完成学案为主线,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中分步落实预期学习效果。

4.精心选择教材内外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素材进行渗透教育,并在指导应用探究中体现具体成效。

(三) 形成绿色课堂目标

建立和谐的课堂,即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关注师生生命的课堂。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师生生命共度,师生生生合作的过程。

教师:教师具有教学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位教学能力。

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科学知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四)形成绿色课堂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

1.基础性学习能力(奠基),包括识字能力、运算能力、解题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试能力等。

2.可持续学习能力(后续学习与发展),包括主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知识回归生活的体验;可持续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能力。

3.绿色教育特有的能力,写一笔好字;计算能力;阅读朗读能力;写作能力;爱家乡以及环保。

4. 思维的五步

疑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

确定疑难的所在——发现提出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假设

对假设进行推断——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

验证或修改假设——通过应用检验这些假设。

(五)形成绿色课堂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1.主动的习惯(关键),课前温故而知新:主动阅读、主动搜集整理信息、主动质疑。课中勤思善悟,学以致用:主动尝试、主动思维、主动合作、主动迁移。课后学而时习之:主动复现、主动整理、主动应用。

2.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3.善于提问的习惯。

4.合作的习惯。

5.独立作业的习惯。

6.仔细审题的习惯。

7.复习归纳的习惯。

8.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9.客观评价的习惯。

10.阅读积累的习惯。

(六)完善管理、评价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1.完善了管理方式

一是常规管理。对教学常规,坚持每月检查,进一步规范备课、作业批改、听评课等常规。二是改变了听课的重点,将以往听教师怎样讲的,改为重点听学生怎样学的。三是利用全程评价规范教学管理。

2、完善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一,为了扭转以师为本的课堂,我们利用两个学期重新学习课标,重新学习《房山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研读其中关于“学生的学”部分。第二,结合绿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制定了“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全面关注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3.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

绿色课堂的构建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在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中,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落实,能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学习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充分发展了个性特长,自主探究、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在课题研究的几年中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在构建绿色课堂的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篇论文获奖和发表。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也都有优异表现:在本项目研究期间,我校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武进区优秀教研组。多名教师在各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多名教师在武进区级评优活动中获奖。。张林亚老师在江苏省第十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全体教师在研究中逐步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了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活动中,每学期都有多篇论文获区级以上一、二、三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类杂志。

绿色课堂是原生态的、本真的回归。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宗旨,张扬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主动思维习惯的课堂,也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我们将永不停止探索的脚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