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使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教师的素质、态度、教师的适应和提高是课程实施中最关键的因素,在新的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小学德育课程,转变德育权威的理念,做孩子道德成长的同路人,扮演好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儿童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一、做孩子道德成长的同路人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孩子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孩子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一)培养孩子们“感恩之心”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比之20世纪的孩子,不可同日耳语了。由于家长的关心照顾,呵护、宠爱,他们普遍缺乏“感恩的心”,常常表现出自私、脆弱、敏感、任性。他们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要想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树立感恩意识,先从感恩父母开始告诉孩子们,是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优越的生活,让我们到学校接受教育,在我们的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使他们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引导他们学会感恩。我们作为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呢?如果连父母都不爱的话,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呢?
2.注意言传身教,先从教师自身开始
要想孩子们懂得感恩,老师的示范也很重要。比如早上来学生向我们打招呼时,我们也该微笑着说:“你早。”“你好。”班里有个男生曾经向我提起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是某某老师,问其原因就是因为每次他向这位老师问好时,这位老师都会微笑着回应他!他觉得自己的文明礼貌得到了回报,他受到了尊重。又比如当学生打扫完办公室时,老师应该对孩子们表示感谢,说声:“辛苦了。”这在我们看来只是一句微不足道的话,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当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感恩之心”时,他们可能也在暗暗下决心:以后我要更懂礼貌,更多地付出,以后我也要学会感恩!
3.实施感恩行动,先从小事开始
感恩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曾在接受英国BBC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他将把580亿美元的巨额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子女。这是大名人向社会的“大感恩”,当然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但这种“大感恩”的方式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太现实。不过没关系,这并不影响我们实施感恩行动。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作为一个孩子,我们可以在父母下班时,递上一杯清茶或一双拖鞋;作为一个朋友,我们可以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温暖之手;作为一个乘客,我们应该在遇到老弱病残时,微笑着站起来让座……每次,家长会上我总是跟家长提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我提议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后来,我们班吴昊小朋友在母亲节之际,他学着着下馄饨给母亲吃,把自己设计制作的贺卡送给母亲,他先打开贺卡,贺卡上写着一些祝福语,他读给妈妈听。看着他发在班级qq里的视频,其他家长也啧啧赞叹。
(二)培养孩子们“宽容之心”
如果说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感恩之心”,那么他们更加欠缺的应该是“宽容之心”。有次我正在上课,忽然发现有个男生正狠狠地用受肘撞同桌的女生。问其原因,竟然只是因为这个女生不经意间伏到他桌上去了,女孩反映,小男孩经常打他,并恶言恶语地说些话,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发生矛盾时他们为什么总是责怪对方而觉得自己全是对的?为什么他们会因为一点小事生气、发脾气?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们的“宽容之心”呢?思考良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师树立榜样
当孩子们犯错时,老师不要急着批评他,得搞清楚情况再论。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先把学生骂个狗血淋头消气再说,因为这样很有可能冤枉了学生或者放大了学生的错误。比如我们班有个很调皮的孩子,他常常惹是生非,而且报复心很重,只要有人“惹”了他,他绝对不会放过。有天早上,我刚进教室孩子们就向我告状:高林把数学老师丢在教室里的杯子打破了!肯定是因为昨天数学老师批评了他!我一听头都大了,又闯祸了!我刚想问他怎么回事,发现他正看着我,一副委屈的模样。我把到嘴边的批评咽了下去,问:“你怎么把老师的杯子弄破啦?”“我不是故意的。”高林小声地说道,“我早上来看到数学老师的杯子脏了,想帮他洗洗的。”哦,原来是要去洗杯子,是不小心弄破的。我庆幸自己没有数落他,接着我在班里表扬了高林,并劝导他以后不要捣蛋生事,要宽容些。从那以后,他有了可喜的进步,渐渐的事端少了,人也变得豁达了。后来他在作文中写道:“……我本以为老师会骂我一顿,谁知她不仅没责备我还表扬了我!老师对我真宽容,被宽容的感觉真好,以后我也要像老师那样,努力改掉心胸狭窄的毛病。”由此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很有效的。
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主要就是指当双方发生矛盾时,能够从对方的角度上思考一下问题。会下棋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刚学下棋时,往往仅考虑自己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而不会考虑别人会怎样。只有棋下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考虑我这样对方会怎样,对于对方的应对,自己应当如何一一应对。如此考虑的回合数越多,下棋的水平也就会越高。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如此,能够“换位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人也就变得宽容了,生活中的许多矛盾便都容易化解了。我们让孩子们从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做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
多与同伴交往
除了老师要树立榜样,要教会孩子们“换位思考”,“宽容之心”也是要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老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孩子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笑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与自己的竞争对手为敌。让孩子向好孩子学习,帮助“差”孩子,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三)教育孩子们以助人为乐
当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热门词语,翻开我们的课本能看到,打开电视机能听到,网络上更能浏览到。就说最近涌现出的一批好人好事吧,非常令人感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生死关头推开学生,自己被撞成重伤;“最美司机”吴斌在被铁块砸中肝脏破裂的情况下,还坚持安全停车疏散乘客;“托举哥”周冲看到一个女童被卡在阳台花架上,身体悬空命悬一线时,毫不犹豫地爬上去救人。看着这一系列的报道,我想,我们也应当这样,应当抛开冷漠、顾虑做一个热心人!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又该怎样教育孩子们助人为乐呢?
1.多看这方面的书籍
现在的孩子看似幸福实际不然,他们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精神世界空虚。我曾在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大约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周末有父母陪伴,剩下的孩子周末就是看看电视、玩玩电脑。于是我建议这部分学生多看看书。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读物关注培养孩子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行为。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多读这样的故事类书籍,有空的话还可以和他们一起阅读,把故事中所含的哲理告诉他们,让孩子从故事中懂得要助人为乐。甚至可以举行一个讲“助人故事”的比赛。让学生们读后再把故事讲出来,进一步加深印象增强教育的效果。
2.带领学生去助人
学校是教育的阵地,要想培养孩子们助人为乐的品质,除了让他们看书懂道理,带领他们行动起来更重要。在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家敬老院,一节思品课我和学生没在教室里学习,而是到敬老院去打扫卫生、陪伴老人。孩子们打扫得热火朝天,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叫苦,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觉得今天过得特别充实、有意义……”是的,充实、有意义就是帮助别人后最大的感受吧!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我们认真执行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每周上好、上足2节课,开发好校本课程。根据少先队的无形德育,学校少先队部门进行推出了“五色娃”活动评比,通过红色传承娃、蓝色爱心娃、金色快乐娃、绿色科普娃、紫色文明娃的评比,让城小孩子的礼仪、卫生、学习、健康、纪律等落地生根。我根据要求制定了我们班的评比方案。我在家长会上对孩子和家长们宣布了我们班的评比细则。集满一定数量每周还能得到““明星宝宝”的荣誉奖状。每天在夕会课上,我力争上好20分钟的德育微课程,或关于学习、卫生、健康方面的课程,或低年级行为规范的达成练习,或上好安全常识课,多一点的动手体验,多一点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达成了一学期的目标和要求,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学会了自理。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三、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以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我们德育工作者要成为常规的主题教育活动的积极、有效的组织者、合作者。新生进校以后,我们开展了一年级新生训练营,我们聘请大队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短期训练,对学生实行入学的各项指导,通过参观校园、队列训练、生活指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规范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的精神;还组织开展一年级“入学礼”活动,每学期的三月开展学雷锋活动,把义卖所挣得的钱捐给了“爱心助学基金”,体育节、科普节、艺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提高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养。这些都贴近学生实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个性,陶冶了学生情操。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班主任漫谈》魏书生著
武进区城东小学蒋惠苹
2018年 9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