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美好的愿望,是一种甜蜜,一种温暖,一种快乐;有人说,幸福是永恒的主题,是一种心态,一种追求,是一种信念。我认为幸福是一份特别的个体体验,很难凭借硬性的指标来衡量、去测定。它更是一种感觉,很模糊、很缥缈,你想伸手去抓却无法触碰,然而,当你轻轻转身,也许幸福就在身边。它应该是一首歌,一首诗,一片海。
从踏进校园大门,左墙上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从幸福走向幸福”就让人为之一怔,这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观不谋而合,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我们似乎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找到学校幸福的原点,那就是让学生感到快乐。
诚然,人人都愿意获得幸福,但是幸福“并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幸福需要人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比如,此时此刻,站在这里讲诉的我,就有一种幸福感在不断萌发,因为,这么多领导同事愿意认真聆听,尤其是在我抬头的一瞬间,那些与我对视的眼睛所传递给我的认同更是我幸福的源泉。幸福确实是一种很微妙的情感体验或情绪表达。幸福的马小,教师一定有成就感、归属感、创造力。我们会把“职业”看成“事业”,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投入整个的生命。课堂里有“真我”——不是出众的外表,不是照人的丰采,不是新潮的发型,不是时髦的服饰,而是如名字一般独立的个性;课堂里有“非我”--不同于日常状态,处在比平时更充实、更准确、更自信的高状态中;不是一般的自然人,而是教育文化的载体;课堂里有“无我”--作为一个向导,言语、神情、举止,全是为了传达教学目标中的知、情、意,一旦传达到位,就要遁身而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发掘,自己去创造……而苏霍姆林斯基正是一位幸福的创造者。我认为这是幸福马小的教师们该有的觉悟。
幸福的学生加上幸福的教师就自然而然焕化成一所幸福的家园,一片幸福的海洋。我们有理由相信:幸福必将成为对人本情怀最高关怀的教育沃土。让我们满怀幸福之情去共同创造那浸润书香、回荡欢乐、洋溢温情的教育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