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蒋瑜
摘要:小学阶段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借助教学手段 ,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的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l.运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2. 利用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3. 利用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清除学生消极心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独到的创造能力、强烈的竞争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养成 ,又必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作基础。小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萌芽时期 ,也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是否能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过程始终关联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借助教学手段 ,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完善学生心理素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试就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的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谈一些体会。
一、 运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
这里所谓的心理结构,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时往往都是从特殊到一般 ,然后再从一般到特殊。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过程。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方面,他们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能从具体事物中认识到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把自己已经获得的认识运用到具体事物中去。但是,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和思维的逻辑上还存在着不少缺陷,还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具体事物还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推理,往往失之于表面化、片面化或绝对化。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其结构的完整,构思的缜密,都体现了作者系统的思维流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文章的思维流程精心设疑,有效地纠正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正确或不完善不合规律的心理态势,就会使他们的思维朝着正常化、系统化和逻辑化的方面发展。例如,学习 《三打白骨精》 ,教师可以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 ( 即作者的心理流程)设计问题:荒效野外,为何有一美貌村姑现身? 美貌村姑为何特地为唐僧师徒送来斋饭?从美貌村姑的突然出现来看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她到底是人还是妖?扔下一具假尸首说明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一环扣一环的疑问的思考、分析和综合,就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行文时的心理流程,并能让他们透过文章的表象去体悟到文章的本质 内涵,自觉不自觉地对感性的东西作出理性的思考 ,使他们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得到不断完善和有效的优化。再如,《 水上飞机》 ,作者的思维流程与 《 三打白骨精》恰好相反 ,它遵循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我们同样可以按作者的思路有序地设疑 ,引导学生用作者的观点去联系文中具体事例,然后延而伸之,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用理性的思考联系感性的材料 ,用一般的规律性的结论去正确地评价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再从具体事物 中使他们的理性思考不断得到升华,这样,就能不断地优化他们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心理结构。
二、利用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其核心是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学生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显得重要。它能帮助学生们克服挫折,战胜困难 ,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而语文课能借助学科的优势、运用其丰富多彩的课本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 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小学时期,是学生寻找自我,树立自尊、自信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应试,学生们往往对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与教师的结论为标准,不能有些许的出入,这样学生的观点与看法往往被否定。因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吞吞吐吐,有时甚至语无伦次、欲说还休。这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就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设置错误的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否定教师的结论,肯定自己的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例如学习两位美国作家写的《爱之链》最后一段时,我就故意反向下一个结论 :“ 写作最忌多余的笔墨,《爱之链》最后一段是纯属多余。是不是这样?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促使他们去反思、索求 ,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不以自己一人的结论而一言以蔽之,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高了文学的鉴赏力。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信。
(二) 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哲学家罗索说:“ 伟大的事来是根源于坚忍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一个人若没有坚韧的意志,超凡的毅力,想成就一番事业是根本不可能的。青年学生正处在个性心理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不重视自身意志力的培养 ,将来便很难有所建树。拿破仑曾说过“人生之光荣人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这“屡仆屡起”的意志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优秀的教育素材。以《詹天佑》为例,作品所塑造的詹天佑正是一个抱定目标,坚忍不拔 、百折不挠的意志力的典型。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就着意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你们觉得詹天佑在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旧中国,修建成功京张铁路靠的是什么呢?学生们讨论后回答说 ,因为詹天佑有着执著的追求;更有着超人的意志。我接着又问:“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你理解人生的道理有何帮助呢?”学生们就围绕树立自信心、培养意志力等问题讨论起来。我想,这样的课堂,教给学生的东西是更有意义、更实用、也是更为宝贵的。
(三) 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青年学生的心理疾病大致 :虚荣、嫉妒、盲从、浮躁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充分利用有关篇目、章节、片断,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纠错”调适,将是“功德”无量的。
1.虚荣心
例如教学宋濂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在讲到“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教师应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真正的美是无私的奉献 ,而不是“烨然若神人”的衣着打扮。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领悟。并举例互相对比来学习,留给学生的将是极深的印象。
2. 浮躁的情绪
讲授司马迁的《蒲公英》时 ,领学生分析蒲公英的种子之所以失去生命,与它们浮躁是不无关系的。语文教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一篇一章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奥妙,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其中的真理 ,潜移默化,教学过程的本身就具备了调适浮躁心理的功能。当教师以投入的情感,恰切的方法,先进的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被深深地吸引,潜心欣赏感受语文课的美来 ,这本身就是对浮躁情绪的调适。
三、利用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清除学生消极心理
教学活动是发现学生心理消极面的最好手段。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长期,但还面临着许多困惑。面对这么多的困惑,他们既缺乏良好的对应策略,又由于他们自控能力和鉴别能力不成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形成消极心理。而学生的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我们表面上是难以观察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利用语言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辩论会、座谈会、演讲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消极心理。比如:在开展以 《 我的梦想》为题的演讲会时,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心理的学生看法会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社会上积极的一面,那么他眼中的社会就是美好的,他的世界观就是积极的,反之,有的学生只看到社会上消极的一面,那么他的世界观就会是消极的。有的学生在演讲时指出自己的梦想和为实现理想所要付之的行动、及对未来的展望。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充满了自信;而有的学生认为实现梦想如果没有名牌学校的文凭或者优越的家庭背景是很难实现的。这样教师通过语文活动就能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并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消除其悲观心理,使他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
当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限于此。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灵活性、丰富性、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激发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不无益处的,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利用语文教材的心理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