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最新力作《学校转型》一书。书中阐述了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让我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为他的那种执着的、变革的教育情怀所折服。先将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总结如下:在当代,教师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教师即研究者”成为许多学者所持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究其本质,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角色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教室时,已经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自己的教育实践,既能体现教师专业的自主性,也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有学者经过调查提出,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匮乏,到从教后对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实践知识和智慧逐渐丰富,并随着专业知识和智慧发展缓慢而步入“高原期”,通过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持续增长。去功利化,追求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把激发人的潜能和人的内在发展作为学校第一要务。传统教育之所以学生不喜欢,是学生没有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真正作为自己的事情”,其学习的动力都是来自外部。
本质上的追求分数的教育就是一种功利化气息特别严重的教育,分数高了,学校声誉可能就好,生源可能就会充足,校长、教师的奖金就高,但是最核心的问题使学生们并不喜欢这种看似成功的标准与教育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激励: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脾气各异,内在需求不同,因此赏识、激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力求平凡,普通中搜寻捕捉闪光点,使其扬长避短。在成功中品味,赞扬其优点、以促进个性特色的养成。再失误挫折中寻找正确、有利的因素,增强自信、开发潜能。课程设计所蕴含的巨大劳动量和智慧我想是有目共睹的,更难能耐可贵的是其处于应试背景下,在应试体制下,十一学校能在课程建设上有如此的做法以及建树,实属不易,从书中可以了解到,十一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发展的核心模块。
从课程的最初设计,到实施过程以及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崔永元说:“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十一学校的对学生成长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尊重的表现是让学生主动地去选择,取消了班级,不设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有自行选择独一无二的课表,甚至每个人还有可能参与课程与活动的组建和筹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可能会被激发。我想十一学子一定也会很累,但他们是自我选择并描绘了前进的方向。正因为有了选择,他们才会有真的责任和担当,才会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我一些凌乱的、不成熟的个人看法。我个人认为只要是发展的、紧随时代变迁的变革和转型都是必要的、必须的。相信我们学校的转型也一定会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使学校走向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