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很多语文教师积极倡导语文教学改革,但改革不能削足适履,不能为了改革而牺牲课堂的有效性;也不能买椟还珠,为了践行某些所谓新理念而降低课堂的有效性。
在我看来,目前一些语文课堂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文本对象讲解过于简单、表面或空泛,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至少应坚守“定位”“细读”“联想”这三个关键词。
找准教学定位
定位,即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筛查出学生阅读某篇文章时需要教师助读的部分或环节,以求学习对象的明晰具体,便于学生深度接触和感悟。定位是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教师上课之前应先列出一篇课文的“可教点”或“知识清单”。
下面以鲁迅《祝福》一课为例,说明一下“知识清单”应包括的内容:主要人物性格分析,如祥林嫂、“我”以及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建构意义。小说的叙述视角解读,尤其是多视角的运用。描写方法的使用,具体涉及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关联词语大量密集使用,使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自然环境分析,如“雪”在文中的意义;社会环境分析,如书房之于鲁四老爷,鲁镇人之于祥林嫂的作用意义分析。小说标题“祝福”两个字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等等。
明确了这些“可教点”,学习对象也会变得明晰具体,引导学生深刻接触和感知文本就有了保障。当然,学习对象的明确具有相对性。比如,《祝福》中的次要人物较多,卫老婆子、柳妈、四婶都是次要人物,但是在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教学中如果有时间也可以进一步详细分析。教师既可在学情比较好的班级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剖析,也可以在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里,挑出课文中的一两个人物进行个别鉴赏、横向联系,便于把问题讲清楚,这样有利于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文本细读必不可少
文本细读,最近几年热劲不减,主要表现在理论探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的井喷式呈现。其实,文本细读早就是语文课堂魅力的基础所在。步入语文讲台的最初几年,我观看了于漪、钱梦龙等享誉全国的名师课堂实录,其中一个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精彩的课堂要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而被学生叫好的语文课,也大多是文本细读课。
还可以举一个更早的例子为证。著名作家梁实秋曾追忆老师梁启超精彩的语文课堂,他将上课情景记录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中:“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梁启超先生讲古诗,异常讲究细读,十几个字的古诗能讲给学生“一出悲剧”的感觉,而且描绘出来的意境根植于学生脑中,让人终生难忘。
在我看来,现在的语文课堂,不应轻易放弃“细读”这个法宝。下面以《琵琶行》中一处看似普通的诗句为例,请大家一起看一下“细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