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戏精,一出双簧,大片《空城计》,震撼上映。
空城计的前因,是因为诸葛亮同志用人不当。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对于街亭的重要性,诸葛亮心知肚明。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诸葛亮口头上颇不放心。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大言不惭,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从未独当一面,却如此狂妄无知。料事如神、知人善任的诸葛亮居然放他去了,而且也不送他两个锦囊。
司马懿得知马谡守街亭,大喜过望。此人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不出所料,街亭丢了。咽喉被人扼住,诸葛亮在战略上陷入极大被动,能否全身而已,都是问题。
危急之间,诸葛亮同志不但没有落荒而逃,反而在安排好撤退事宜之后,自带人马去搬运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是出征的时候。现在逃命要紧,难道粮草比命重要?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2500VS150000,1PK60,除了玩空城计,还有其他招数吗?
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司马懿连诸葛亮的笑容都看得清清楚楚,显然距离很近了。如果城中真有十万人埋伏,想必不难看出端倪。西城县,穷山恶水,估计就巴掌大一个城池,但是司马懿同志毅然决然地撤退了。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知道自己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诸葛亮情急之下,就弄了一回险,果然司马懿就上当了,合情合理。
真相果然如此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先来看看,诸葛亮此次进攻魏国之初,司马懿在干什么?
司马懿在宛城闲住,闻知魏兵累败于蜀,乃仰天长叹。懿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见懿长叹,乃问曰:“父亲何为长叹?”懿曰:“汝辈岂知大事耶?”司马师曰:“莫非叹魏主不用乎?”
司马懿终于出山,是因为魏兵累败于蜀。魏兵累败于蜀,是因为除了司马懿,魏国没有人是诸葛亮的对手。如果蜀国没有诸葛亮,司马懿还有出山的机会吗?不要说出山的机会了,连小命都未必保得住。换句话说,司马懿还可以闲住,是因为蜀国还有诸葛亮。
如果司马懿杀了诸葛亮,那不是自取灭亡吗?看到诸葛亮的笑容,司马懿一定会想,孔明呀孔明,你笑得那么开心,不就是知道我不敢杀你吗?但是,司马懿必须给部属一个退兵的理由。你看孔明气定神闲,明明就是要勾引我们上当嘛。汝辈岂知?一锤定音。
诸葛亮自然也知道司马懿不敢杀他。仲达呀仲达,有本事你来杀我呀!杀了我,想想你是什么下场?越是知道司马懿不会杀他,诸葛亮越是轻松自如。笑容可掬,还真不是装的。
这么近的距离,说不定二人还会心一笑呢。平心而论,没有司马懿,诸葛亮还能不能做稳丞相,也是一个问题。司马懿需要诸葛亮,诸葛亮何尝又不需要司马懿。
诸葛亮同样需要给部属一个交代。这一交代不打紧,他在神话自己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或许,这才是诸葛亮同志真正想要的结果。
诸葛司马,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共同演出了这场精彩的历史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