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效课堂?怎样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作为新教师的我,在认真阅读特级教师李春华老师的著作《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这本书之后,教育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洗礼。
高效课堂以“人本”为基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品格、社会责任以及实践能力。高效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不再以知识为指向,以灌输为手段,眼中没有学生;而是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
高效课堂倡导树立新的“三观”,即“人学”的教育观、“学中心”的教学观、“生中心”的师生观。从“唯教”到“唯学”,从“唯师”到“唯生”,“两唯”的核心是“学”和“学生”。高效课堂主张“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如何实现呢?这就需要高效课堂的三个抓手:小组是组织抓手,模式是流程抓手,导学案是教学目标抓手。
班级就是“微社会”“微国家”。高效课堂的实现中班级文化的重构应当放到首位。“文化是一种有明确指向且能量巨大的场”。班级文化的重构就是形成新的场域,让每一个进入到班级的学生都为它所“化”。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精神指引,也是孩子进步与成长的共同成果。在接手班主任工作以来,我在班级建立了多种岗位,努力让每一个小朋友都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积极向上民主的班级氛围逐步建立,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也不断提升,“生”的价值在班级中日益凸显。
小组是班级文化构建的另一个有力推动,也是通往高效课堂的必要保障。通过小组评价来引导、制约学生行为,推动新的高效课堂的发生。小组学习与评价中,应当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学习表现,一个是行为表现。我与书中的这一想法“不谋而合”。当下强调的小组评价,往往将学生的各种表现混为一谈进行统一的“贴星星”评价。而在这几个月的工作中,我已从混在一起的综合评价转变为“学习表现”和“行为表现”两大模块的小组评价体系。当然,现阶段我们班级的评价系统还在逐步完善阶段,需要再接再厉。让小组评价转变为长效的机制,让小组“同质结对、异质分组、组内分对”,内化为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的动力。
学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提出“五步三查”的学习流程,以导学案引领学生学习。在这一流程中,学生的独学、对学被前置,学情调查和分析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优秀的导学案应当做到:遵循学习结构、凸显学科特点、符合发展趋势。这一课堂学习流程,看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需要我们反复深入地揣摩和实践。
“教是为了不教”。有些老师想把东西讲的透彻明白,讲的很好。但就如把吃饭被喂到嘴边的孩子永远也学不会用餐礼仪一样,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我们不应该将知识喂到学生嘴边,而是应当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吃到”知识。自己思考,学会学习,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方法,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例如二年级《14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学习中,需要学习“花谢”中“谢”字的含义。这里的“谢”并非以往常见的“感谢”的含义。我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谢”的意思产生好奇,进而发现问题,进行意思替换、查字典等方式获取含义。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理解记忆这里的“谢”是“凋谢、衰退”的意思。而这样也帮助学生巩固了一个小的学习方法:遇见生字,可以运用所学的部首查字法检索读音和字义。
高效课堂中的学生是否无所不能,不需要老师了?答案并非如此。“老师蹲下去,学生站起来”是需要学生的学习力和学习准备与老师相匹配的。以“生”为中心并不是无法无天、无组织无纪律的,教师在课堂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也需要为高效课堂作出充分的自学、独学准备。
在坚持课堂重构的过程中,一开始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甚至会出现倒退。高效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很可能会碰到一些误区,走一些弯路。书中也针对这些问题误区给予了指引,例如小组学习应当避免的误区、课堂评价的十大误区等。这时候,我们不能气馁,更不能放弃。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断探索实践,促进学生自我能量的释放,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找到自主学习的出发点。
课改是一个漫长而必须的过程。“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是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坚持的教育信念。作为新教师,作为课改力量的新鲜血液,我将秉持初心,在高效课堂的理念指引下,上下求索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